趙美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其核心範式。鄧小平同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漸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鄧小平哲學思想;並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論,完善了實踐的效用、價值取向、目的等理論,形成了中國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思想。
一、實踐的效用——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認識的源泉、動力、目的,也是人的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的正確思想隻能來源於實踐。毛澤東指出,理論依賴實踐,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基本的觀點。鄧小平實踐思想的形成過程是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分不開的。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鄧小平重新確立了實踐效用的思想,即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始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由毛澤東最先倡導的。“文革”結束後的主要領導人又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遭到嚴重破壞。在撥亂反正中,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無畏精神和理論勇氣,積極支持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批評“兩個凡是”和個人崇拜的錯誤思想,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重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強調一切觀念形態的東西包括革命導師的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凡是為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要堅持;凡是為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就要改正。這樣就解決了一個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問題,即“不要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當作教條”。正是在這個最重大的問題上鄧小平恢複了實踐的權威。
鄧小平說:一個政策、一項措施,一個決策,判斷它們是不是實事求是,是否正確,我們拿什麼作標準,用什麼去衡量它們呢?標準隻有一個,那就是實踐。采用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形式最好,隻有實踐的效果才能回答,由實踐來評判。隻要它適應現有生產力水平,能迅速發展農業生產,能夠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它就是合理的,就是正確的。鄧小平如此重視實踐,主張讓事實說話,反對空洞的爭論,其目的是為了真正堅持實踐第一的實踐效用思想,為了徹底衝破長期禁錮著人們思想的藩籬,解放思想,爭取時間,把經濟搞上去。鄧小平“不搞爭論”的思想,是實踐第一思想的一種通俗表述,它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哲學道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鄧小平在重新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形成了鄧小平的實踐思想。
二、實踐標準在社會曆史領域的深入——生產力標準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進步的實踐標準是綜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標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因為:首先,生產力標準是客觀的、科學的,可以用物質的手段對其發展的程度和水平進行精確的測定;其次,生產力是全部社會曆史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鄧小平作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標準的思想,生產力標準是實踐標準在社會曆史領域的深入和具體化,因為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在社會曆史領域,實踐標準首先是生產實踐標準,人們的認識和行為必須接受生產實踐效果——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檢驗,即生產力標準的檢驗。總之,一切方針、政策、方法、措施都要用生產力標準來檢驗,不僅原來的要接受檢驗,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正確也要接受生產力的檢驗。隻要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就要肯定和堅持,凡是束縛和阻礙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都要否定和改革。生產力標準的提出,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加速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
三、實踐結果的價值取向——“三個有利於”標準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的功能或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改變了原來客體的形態、性質和作用,使之成為一種合乎人的目的的存在物,即創造出了新價值或增加了價值,或者說為社會創造出了財富;二是表現實踐主體方麵,為主體創造了新的利用對像和消費對像,增進了主體的認識,總之是優化了主體的結構和增強了主體力量。實踐活動一方麵使主體客體化,另。方麵又使客體主體化。從實踐的功能來看,鄧小平實踐思想更注重實效,注重人民的功利,把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於”標準統一起來,把實踐觀和價值觀統一起來。在毛澤東那裏已經有了實踐觀和價值觀相統一的某些思想,表現在他談到實踐標準時一再提到要看是否達到了“預想的目的”、實現了“預想的結果”,同時又提出了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並用這些標準去規範和評價人們和政黨的實踐活動。但後來沒有很好地加以貫徹,而把所謂政治標準抬到了第一的、絕對的地位,發生了許多錯誤。鄧小平的實踐思想講實效、重結果。“三個有利於”強調的是實踐的結果,它對實踐結果的評判提出了正確的價值取向,這就使我們能夠正確地具體地把握和運用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可以說是實踐標準在社會曆史領域的深入和具體化,而“三個有利於”標準是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的延伸和補充,它既對實踐結果的評判提出了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實踐標準便於實際操作;又給生產力標準以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並同人民的利益聯係起來,從而增強了這一標準的客觀性、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