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重發展來自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把握。他在1980年就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而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久,他明確提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鄧小平認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所以歸根到底,“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抓機遇謀發展上,鄧小平指出要充分用國際、國內的有利條件。他指示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的發展的起點。
鄧小平指出要抓住經濟建設中波浪式前進的規律,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他提醒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台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後麵了。
鄧小平講求質量和效益。他說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搞快點,隻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質量好了,才能打開出口渠道或者擴大出口,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必須在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
鄧小平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鄧小平還清醒地告誡我們:從發達國家取得資金和先進技術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麼一些人還是老殖民主義者的頭腦,他們企圖卡我們窮國的脖子,不願意我們得到發展。所以,我們一方麵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麵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這就是大膽借鑒引進,絕不照搬照套。
四、重大局抓統籌
經濟建設中心這個大局是鄧小平強調最多、最重的一個概念。
他甚至把話說到了底: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但他又強調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麵的,各方麵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
在經濟建設上,首先有一個重大比例關係和各方利益的統籌兼顧的問題。鄧小平指出,沒有按比例發展就不可能有穩定的、確實可靠的高速度。他曾經說過,我們過去長期搞計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安排好各種比例關係,造成了農業和工業、農林牧副漁之間和輕重工業之間、煤電油運和其他工業、“骨頭”和“肉”(即工業和住宅、交通市政、商業服務等)、積累和消費六大比例失調。他認為進行必要的正確的調整,是經濟走向正常、穩定發展的前提。他還提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要提倡和實行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把這三者統一起來,也就是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
就全國的經濟建設、經濟發展而言,有區域統籌協調的問題。
鄧小平曾提出“兩個大局”的思想:沿海先發展起來,事關大局,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他還明確要求,在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並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
統籌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也是鄧小平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麵。他指示,人口問題是戰略問題,要很好控製。對資源,鄧小平指出,我國土地麵積廣大,但是耕地很少,因此要合理利用資源,對那些浪費資源和原材料的企業,要堅決關一批。對環境,鄧小平號召全國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保護自然環境以“造福後代”。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生前帶頭種樹,現已形成製度,每年的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
五、重人心,抓班子
1991年8月,鄧小平同幾位中央負責同誌談話中,正式提了兩點建議,其中一點就是發現和使用人才的問題。他指出,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麼事情也搞不好。他舉例說,一九七五年我抓整頓,用了幾個人才,就把幾個方麵的工作整頓得很有成效,局麵就大不一樣。他提醒,我們現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沒有很好地發現,發現了沒有果斷地起用。他建議中央總結一下用人的問題,尊重人才,廣開進賢之路。他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又進一步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他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他強調,真正關係到大局的是這個事。他還重申他在1989年5月底說過的話: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並有政績的人,大膽地放進新的領導機構裏,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搞改革開放。他說,人民是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