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中國改革的過程中,鄧小平就如何建立一種長效的民主監督機製,進行過一係列的方案設計和實現路徑的探索,主要包括:(1)完善執政黨的黨內監督製度,進一步加強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的建設,實行黨內監督;(2)繼續堅持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會議製度,並將毛澤東的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政黨關係方針發展成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以進一步完善共產黨與參政黨的相互監督製度;(3)通過建立和完善人民來信來訪製度和群眾性監督網絡、舉報製度、公開辦事製度,發揮群眾團體、公民個人、其他社會組織的社會監督及輿論監督作用,強化社會與輿論監督製度;(4)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加強和完善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司法的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審計監督等製度。上述這些監督係統,構成了目前我國的民主監督體係,並在實施對權力的約束和製約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警官學院馬列部)
鄧小平的革命膽識之我見
徐海燕革命的膽識是各級領導者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膽識,即膽量與見識的統稱。膽量以見識為基礎,見識通過膽量來體現。革命膽識是指革命者以其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掌握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凝結而成的較強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在處理複雜問題時所反映出來的政治魄力和理論勇氣。鄧小平的非凡革命膽識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總攬全局,敏銳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
準確地判斷國際形勢,敏銳地把握時代的主題,是我們製定路線、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一個時期內,在國際形勢的估計方麵存在脫離實際的“左”的認識,長期不變地強調“戰爭不可避免”。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後,過去我們對國際局勢和時代特點的估計是否正確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創造精神和理論勇氣。鄧小平站在時代的高度,以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多次鮮明地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這就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兩大主題。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指出:“對於總的國際局勢,我的看法是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這是對整個國際局勢的基本判斷。由此奠定了我國國際戰略的基礎,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根據。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一係列戰略的構思和製定,都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國際環境密切相關的。也正是在這個基本判斷的前提下,鄧小平特別強調要抓住機遇,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他認為現在就是最好的機遇。各級領導者一定要大膽放心地幹,加快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時機。鄧小平這種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把握事物發展契機的能力,不僅突出地反映出他駕馭全局的能力,而且表現了他作為戰略家、政治家的非凡革命膽識。
二、當機立斷,在關鍵時刻撥亂反正,把握航向
鄧小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關鍵時刻,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善於明察秋毫,見微知著,辨明方向,並以極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論勇氣當機立斷,做出前無古人的驚人之舉。在“十年內亂”結束後,我們黨和國家開始向新的曆史發展時期轉變。如何推進這種轉變並保持堅定正確的發展方向?鄧小平一方麵用完整、準確的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指導工作,教育人民;一方麵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努力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他緊緊抓住真理標準討論這個契機,從端正思想路線人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危害極大,流傳甚廣的長期“左”的錯誤方針,決定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極大的政治魄力把中國引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來。隨後,鄧小平又領導我們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頂著“砍旗”、“翻案”等等無端的指責和壓力,全麵地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既從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同時又堅決頂住了全盤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澄清了思想。
三、求實創新,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新路子
麵對經濟仍然比較落後的中國,在當今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裏,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鄧小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方法和實事求是精神,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嶄新命題,並以此為基礎開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他總結我國搞計劃經濟的教訓,根據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日益加快的經濟全球化趨勢,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的新的經濟改革目標和模式;他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走向,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的理論;他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新情況和振興中華的目的,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實行“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等等。這些極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帶來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