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小平改革理論指引下,我國的改革首先在基層展開。農村建立鄉政府,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理順農民與集體的關係,取消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製度,放開了農副產品價格,農民進入流通領域,擴大了市場調節範圍;大力發展農村市場經濟,調整產業結構,鄉鎮企業獲得長足發展,從而解放農村生產力。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把農村改革為重點轉向城市。改革是全麵的改革,包括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在城區繼續大力推進企業改革,不斷增進企業的生機和活力,改革和完善經濟和行政管理體製。

堅持和完善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製度,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同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政治體製改革要同經濟體製改革相配套。政治體製的改革包括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精簡機構、領導製度和幹部製度的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克服官僚主義,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推動下,其他方麵的配套性改革也不斷向前發展。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方麵麵的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敢於突破,鑄就了鄧小平改革理論獨特的思想品格。鄧小平的改革思想立足於中國實際,尊重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緊扣時代主題,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使鄧小平的改革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極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領域和理論空間,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全麵發展。

四、突破封閉保守的思想障礙,提出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方略

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的經濟,打開國門,走向世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潮流。

實行對外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鄧小平關於對外開放的理論突破主要表現是:摒棄封閉半封閉發展模式,確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建立開放型經濟體製;大膽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創辦經濟特區和發展外向型經濟;正確處理好對外開放和自力更生的關係。

社會主義製度是開放型的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必然是開放的體製。中國曆史上長期落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閉關自守。鄧小平一再告誡我們,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社會主義製度可以在一國或幾國建立,並取得勝利,但建設社會主義決不能離開世界,閉關鎖國必然失敗。社會主義國家要盡快發展生產力、盡快擺脫貧窮落後,不斷發展強盛,就必須開放,以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因此,對外開放問題,實質上是事關社會主義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在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是偉大的創舉和突破。鄧小平指出,經濟特區是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在鄧小平經濟特區建設理論的指引下,我國先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省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建立了外向型經濟,而且在全國開放中發揮了探索和示範作用,對推動內地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輻射和帶動作用。20多年,中國的對外開放從沿海到內地不斷推進,即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省份這樣多層次的探索和實踐,滾動式地由南到北、由東到西、由外向內逐步推進。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隻要人們堅持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的政策,推進企業改革,建立完備的管理體製,增強國有經濟的控製力,切實防範國內外出現的各種風險,中國就能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人類社會就是在突破中向前發展的社會。鄧小平敢於在思想、觀念、理論、政策等方麵進行突破,設計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從而改變了中國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