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把解放思想和調查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強調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必須解放思想;同時強調隻有解放思想,才能克服“帶著結論、框框到下麵去搜尋證據”的主觀主義錯誤,通過調查尋求客觀規律,更好地做到實事求是。在他看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認真體會鄧小平有關論述精神,解放思想應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對現存的思想結論要敢於突破和揚棄,包括對已有錯誤結論的糾正,也包括對原來思想認識過時部分的摒棄;二是思想和決策要有前瞻、向前意識,要立足現實,前瞻未來,麵向世界,未雨綢繆,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謀劃長遠,而不能隻在眼前的事務裏麵打圈子;三是要敢於正視實踐、體製、思想認識中的不足和局限,並勇於糾正。從這種意義上講,解放思想對於調查研究具有特殊的推動作用:隻有做到解放思想,人們才能“敢闖”、敢“冒”,擺脫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的束縛,擺脫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以實踐來檢驗一切,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反之,如果思想僵化,條條框框就會多起來,獨立思考、敢想、敢說、敢做的人就會少起來,就會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書上沒有的,文件上沒有的,領導人沒有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傳,把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對立起來。”正因為把調查研究與解放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在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中不斷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鄧小平才能夠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深化對社會主義及其規律的認識,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前進,成為當之無愧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四是把握方法,實現調查研究的效用從本質上說,調查研究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是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概括起來,鄧小平調查研究的方法就在於注重把握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緊緊扭住調查研究中的“調查”環節,掌握充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為科學決策服務。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是個基礎性環節,通過調查,“詳細地占有材料,抓住要點”,可以為我們下一步進行有效研究打好紮實可靠的基礎。鄧小平在談到新時期調查研究工作時,特別強調領導同誌要“多到下邊跑跑”,進行深入、周密、細致、充分的調查研究,全麵、準確地了解情況。
第二,注重在深入“研究”環節上下工夫,進行“加工提高”。鄧小平針對黨內存在的調查不夠,更主要是研究不夠的問題,強調指出,需要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強調黨要認真總結群眾的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但總結和集中並非是群眾意見的簡單堆積,必須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強調要把基層創造發明的好東西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隻有這樣,才能把問題研究深、研究透、研究細,達到解決問題和製定正確決策的目的。
第三,以“解決新問題”為目的和歸宿,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毛澤東曾經說過:調查就象“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象一朝分娩。鄧小平也強調,調查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製定決策,不能停留在主觀想象上,也不能停留在照抄照搬照傳上。必須深入實踐、深人群眾,進行長期的調查研究,通過對親眼目睹、親耳聽聞、親手收集的事實材料的詳盡分析研究和加工製作,來下決心、作決策。實踐在發展,決定了調查研究也並非是一時之舉、一勞永逸,而是長期的、經常的和永無止境的。要真正解決問題,還要求調查研究者必須善於聽取來自各個方麵的不同意見尤其是反對意見,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三、以鄧小平調查研究觀為指導,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工作
鄧小平調查研究觀是經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行之有效的。
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離不開鄧小平調查研究觀的指導。在新世紀新時期,我們黨要完成所肩負的曆史使命,必須堅持和弘揚求真務實作風,不但要學習和貫徹鄧小平的調查研究觀,而且要有所創造和有所發展。
第一,調查研究要緊緊圍繞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和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來開展,這是調研工作的出發點。隻有這樣,調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富有成效。所謂圍繞大局,就是要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重大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圍繞各級黨委、政府決策的製定和工作的落實,圍繞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突出問題和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始終抓住主要矛盾,把調查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著重調查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的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執政黨的建設等一係列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大事、要事,做到既了解成就,也了解問題,努力從中發現和把握規律性的東西,用以指導全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