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期,劉少奇,鄧小平在中央一線主持工作。隨著探索和糾“左”工作的深入,毛澤東與劉少奇、鄧小平之間產生了意見分岐,毛澤東不把這種分歧看成是工作上的不同看法,而看成是階級鬥爭的反映,並和蘇聯、東歐等國際因素聯係起來,誤判了國內形勢,於是,在黨的1962年八九月的中央工作會議和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重提階級鬥爭;在四清運動中又提出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把劉少奇和鄧小平等在糾正中的一些正確做法看成是“黑暗風”、“單幹風”、“翻案風”,是在搞修正主義,複辟資本主義。因此,毛澤東和劉少奇、鄧小平等領導人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直至“文化大革命”,劉少奇、鄧小平被當作是資產階級司令部的代表,撤銷了黨內外一切職務。
“9·13”事件後,鄧小平敏銳地覺察到黨和國家的曆史將出現一個新的轉機。於是提筆向黨中央、毛主席寫了一封誠懇的信,感動了毛澤東。毛當即把鄧的信批轉全黨,並在陳毅追悼會上特意對張茜講:“鄧小平的性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這為重新啟用鄧小平打下了伏筆。
1973年,鄧小平從江西返回北京,經毛澤東提名,恢複副總理職務。8月的中共十大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12月12日,在毛澤東主持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他宣布:“現在請了個軍師,叫鄧小平,發個通知,當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他稱讚鄧小平“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同年,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選舉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年的四屆人大上,任命鄧小平為第一副總理。周恩來病重後,由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工作,後又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鄧小平在主持國務院與中央工作期間,力挽狂瀾,對“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混亂局麵,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頓。整頓成效顯著,國民經濟迅速回升,使廣大幹群看到了我們國家的希望。周恩來對鄧小平講:“你這一年幹得很好,比我強得多。”
三落三起成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由於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信任與支持,鄧小平能夠大膽地全麵地進行整頓,使全黨全軍工作出現了新局麵,但隨著整頓的全麵深入,必然要觸及“文化大革命”,這是毛澤東所不允許的。
1975年11月24日,根據毛主席批準的《打招呼講話要點》,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反擊右傾翻案風”打招呼會議。1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又正式向全國提出“反擊右傾翻案風”問題。
1976年2月,鄧小平不再主持中央工作,但毛澤東仍讓他“專管外事”,同時保留黨籍。同年3月,“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在全國大規模展開,鄧小平再一次受到公開批判,這是他投身革命後第三次被打倒。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7年4月10日,仍然身處困境的鄧小平就“兩個凡是”寫信給中央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全軍全黨和全國人民,把黨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後來又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毛澤東思想。
一個人講的每句話都對,一個人絕對正確,沒有這回事。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全票通過了恢複鄧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決議。
鄧小平推動和領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的閉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成為“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應向何處去的指導思想,為新的曆史時期指明了正確方向。
接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否定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確立了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為實現四個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作者單位:大豐市委黨史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