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及新民主主義時期黨史編纂方麵認識的統一,有的同誌將其歸功於“七大”前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以及後來的全黨在毛澤東思想旗幟下的成功實踐。對於建國以來,我們的黨成為執政黨,在執政方麵,特別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既有鞏固政權這一成功的一麵,又有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另一麵,不知如何看待這兩個不同的側麵。反映到黨史編纂上,就是這樣一些現象:“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提出的種種重大的理論問題缺乏興趣,不願意對現實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現實保持距離,免得犯錯誤”。針對這類認識上的偏差,鄧小平指出:“這樣講,不但不可能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和解決當前社會主義社會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不可能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和進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為技術進步、社會進步而需要不斷進行的改革”。因此,他認為“我們黨的曆史,我們黨的傳統,有熱鬧的形式,但是歸根到底,我們是實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多搞點調查研究”。但是,“重大曆史問題的解決宜粗不宜細”,“太細了不妥當”,“不能在舊賬上糾纏”,要“團結一致向前看”。這一表述有很強的針對性,點出了黨的工作中出現的不良傾向,同時又為正確看待曆史確立了一個視角。這一表述點到問題的要害,也為黨史編纂提供了堅實的原則基礎。
1.實事求是的觀念,是以豐富的、充足的,準確的史料為依托的
黨的領導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曆史過程。考察曆史事件不能孤立地、簡單地看它的前因後果,不能隻對其作平麵的甚至直線的分析,而是必須作全麵的、立體的分析。任何曆史問題都應放到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下來認識,黨史的具體內容也應放在整體曆史過程中加以考察。同時,要結合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特定的曆史範圍、曆史條件進行研究,即:要以曆史事實為依據,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將理論與史實相結合,正確評價曆史事件與曆史人物。編纂建國以來的黨史,關係到如何認識黨的執政理念,這涉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製訂、運用,關係到具體曆史階段一些具體社會主體的利益格局的調整,關係到一些具體階段某一時期的是與非和得與失。我認為,在黨史編纂上,應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從黨的根本方麵理出“發展”這一主旋律,用發展的觀點看曆史的脈絡,從發展的需要權衡實踐上的得與失,從發展的條件上判斷探索過程中的是與非,實事求是,尋找本質方麵的聯係,不為一些現象問題所左右。在編纂黨史的具體工作中,要堅決杜絕出現三種片麵性:(1)歪曲曆史事實的真實性。如果不以曆史事實作為基礎,那事物的真實性就根本無法得到保證,同時也就意味著對曆史事實的歪曲。(2)割裂曆史事件的連續性。如果不將曆史作為一個整體看待,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也不能弄清曆史的真實,也不能看到曆史的全貌。(3)片麵評價曆史人物的客觀性。評價曆史人物離不開當時的曆史環境,對其功過是非進行鑒定評估,要看其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如果不顧當時的條件,以現在的條件要求曆史上的人物,就無法接近曆史事實,無法正確評價曆史人物。要重視對曆史事件產生影響的每一種因素,重視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聯係和影響,用全局的眼光,做到綜合平衡,這樣才能更接近曆史的本來麵目。
2.宜粗不宜細的觀點,要求對待曆史重大問題應從政治大局著眼
黨史總體方麵的曆史真實和具體曆史階段的具體事實,不是同位概念,黨史編纂中的唯實與具體編纂取向上的資料翔實,也不是近義詞。提出這個差別從事物本質考慮,從編纂工作根本考慮,在黨史編纂實踐上有區分的必要,因為這涉及政治大局。
在黨史編纂方麵,“宜粗不宜細”的觀點已可以說成為主流觀點,但在何為“粗”何為“細”的認知上,人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把握黨史總體方麵的曆史真實和黨史編纂中的資料翔實是關鍵。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好曆史上傑出人物的活動與整個社會走勢的關係,才能真正理清傑出人物作用的發揮與社會實踐的曆史條件的關係。也就是說,對重大曆史問題,在主要方麵基本搞清楚的情況下,不宜過多地去糾纏某些細節,不然會妨礙在總體上對問題作出結論,陷入事物表象幹擾的泥潭而難以自拔,這一原則絕不是遇到敏感問題就繞道走,有意語焉不詳,越簡單越好。再則,宜粗不宜細的觀點還有一個內涵,即:人們對曆史真實的理解有一個認識過程,而曆史真實猶如火山噴發出的礦藏資源,有一個積澱、冷卻的過程。特別是最近的曆史,涉及現實的人和事比較多,有些事的成敗是非一時還顯露不清楚,可供研究的資料也還有待充分掌握,等等,對於這種問題,黨史工作者更應沉著冷靜,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