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防顧茂富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是鄧小平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它從根本上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問題。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鍥而不舍的研究和探索,以極大的理論勇氣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論,解決了當代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同時,又是他在實踐中長期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思想結晶,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大發展,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
一、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曲折過程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在70多年的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傳統社會主義和現代社會主義這兩種有原則區別的社會主義形式。在前蘇聯學者認為:傳統的社會主義就是指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形成的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權力極端集中製和國家強製,實行高度統一的計劃管理經濟:現代的社會主義則是把抽象的人性、人道主義看作是社會主義應該恢複的本質特征。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有其曆史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深刻的社會弊端,製約前蘇聯的社會發展停滯和社會進步,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源。
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關於社會主義的一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中國也在這個問題上走過彎路,有過慘痛的教訓。新中國成立後,搬用前蘇聯的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但對“蘇聯模式”的弊端有所警覺,試圖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而走自己的路。毛澤東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有過精辟的論述。
在1956年召開的最高國務會上,毛澤東就鮮明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主產力”。1956年4月又發表了《論十大關係》,論證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關係,這是毛澤東以總結蘇聯幾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為出發點,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力圖擺脫蘇聯的模式而提出的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思路。1956年9月召開黨的八大的政治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了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明確規定了黨的中心工作是發展生產力。但後來由於“左”傾錯誤的發展,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大失誤,不僅沒有突破蘇聯模式,卻又退回到斯大林時代“大搞階級鬥爭”的境地,給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前蘇聯的教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失誤,主要是沒有搞清楚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產生的誤解與困惑追究到一點就是脫離生產力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機械地照搬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理論,把蘇聯的模式神聖化,正如鄧小平所說:“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他又說:“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
二、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特點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是一個完整的體係,包含三個方麵的內容。“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起點、是基礎、是根本。
搞社會主義,首先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逐步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它又是達到共同富裕的製度保證。“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目標,是結果。這三個基本方麵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相互聯係,離開哪一方麵都不可能完整地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一,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出發,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擺到首要的地位。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突出了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在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建立後,促進了生產力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但沒有意識到社會主義製度也存在著要解放生產力的問題,沒有意識到社會主義製度也存在著不適應生產力迸一步發展的嚴重弊端,需要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體製進行改革,解放生產力。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的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斷改革的社會,認清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製、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的體製還存在著種種弊端,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它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出廣闊的前景。所以,鄧小平同誌強調指出:“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結合起來,一起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之中,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