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2)(1 / 3)

十五大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整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很長曆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在這個很長的曆史過程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已經曆了若幹個具體的發展階段,還要繼續經曆若幹個具體的發展階段。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裏程碑,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概括為一個“發展階段”、“關鍵階段”,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報告是從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仍需鞏固和進一步提高業已達到的總體小康水平為出發點,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問題。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要求不斷提升具體發展階段的水平,要從目前達到的總體小康水平提升到下一階段的全麵小康水平。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思想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的具體發展階段水平提升的客觀要求而產生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時俱進地向前發展的產物。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子階段,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在中國社會發展形態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對此,我們仍然要有清醒的估計和認識。

第二、總體小康與全麵小康的關係

必須清醒地看到,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鬥。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全麵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我們的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這就是說,要在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努力把小康社會建設得水平更高、內容更全麵、惠及全體人民。

其一,全麵小康不僅規定了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指標,而且規定了民主法製、科學文化、健康等內容,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體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體現了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我國社會將成為更加全麵進步和穩定和諧的社會。其二,全麵小康體現了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統一,將帶來我國社會曆史性的深刻變化。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同時把工業化與城鎮化結合起來。全麵小康目標規定,未來20年城鎮人口比重每年將增加一個百分點,達50%以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土地改革、聯產承包之後造福億萬農民的又一個曆史性舉措,必將對社會進步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其三,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要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科技和文化創新體係等。可見,全麵小康體現了經濟結構、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統一,是一個宏大的係統工程。其四,全麵小康體現了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是一個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目標。其五,全麵小康體現了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麵發展的統一,社會發展成果將更好地體現到人民生活上來,促進人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生存環境的全麵改善,黨的執政為民的宗旨將更加充分地體現到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上來。

總之,從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是繼續消除局部貧困、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階段,也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曆史任務。

第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基本現代化的關係

鄧小平最早提出小康概念的目的就是為了準確定義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所以小康社會的實質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發展目標。然而,中國式的現代化畢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有著巨大的差距,中國通過“和平崛起”來追求民族複興的強國之路必然依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來完成。

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這就是說,這個階段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逾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