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自己開始當家作主人,但要徹底確立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共產黨人則必須繼續努力,首先要通過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實際行動,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他認為“我們前一個階段做的事情是幹革命”,是救民於水火,使人民當家作主人,從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起,革命的任務也就基本完成了,“今後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可以說,今後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是他後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萌芽,也是他“以人民為本”的人本主義理念的必然反映。
從20世紀50年代“工作重點轉移”的提出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鄧小平幾十年如一日,對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應當把經濟建設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的方針政策矢誌不移。這是他對社會主義正確理解和認識的結果,歸根到底則是他“以人民為本”的人本主義理念發展的必然邏輯。
鄧小平十分愛護人,注意維護人的尊嚴,重視人的價值。1977年5月,鄧小平在同中央領導同誌的談話中第一次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觀點。鄧小平的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核心的人才思想,為我們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指明了方向。他1975年複出,在大刀闊斧地對各行各業進行整頓的同時,他關心對各類冤假錯案的糾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我們黨先後為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平反,為一大批科學、教育、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平反等等,這一係列維護人的尊嚴的重大措施,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動員全國人民同心同德進行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鄧小平強調人民利益高於一切,認為隻有對人民有利有益的事情,才是最有價值的,才是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當中所追求和應當為之奮鬥的。為此,鄧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助於和三個有利於的價值評判標準。1983年他在同國家計委、經委和農業部門負責同誌談話時說:“各項工作都要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又提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三個有助於到三個有利於,反映了鄧小平總是時刻心係國家和人民,以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二、鄧小平人本主義思想的內涵
鄧小平的人本主義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人民為本,一切從人民的需要出發。或者講得更確切一些,即人是目的。這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共產黨人的工作要一切為了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其內涵是以人民為本。二是給予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鄧小平突出強調了人在經濟上、政治上、思想上、個性上的全麵發展。
(一)為人民謀利益是鄧小平的人本主義理念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鄧小平的人本主義理念是指共產黨人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為人民謀利益是我們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們一切的經濟發展、一切經濟製度安排都要圍繞人的實際需要而實施,這就是人本主義最基本的觀點。
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的突出貢獻在於,他把從人民利益出發與社會主義本質聯係在一起。他認為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人民利益的獲得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上,建立在社會主義中國的興旺發達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上。因此,為人民謀利益,在實踐中就要把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衡量工作成敗得失的客觀尺度。為人民謀利益是鄧小平的人本主義理念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二)給予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
鄧小平突出強調了人在經濟上、政治上、思想上、個性上的全麵發展。他把實現人的共同發展問題納入社會主義本質範疇,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一個根本標準;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實現人的發展的根本途徑;把改革作為人的發展的動力;把培育“四有”新人作為人的發展的目標。這就把人的發展融入社會主義的實踐活動之中,具有強烈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鄧小平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人,為了把中國人從貧困和落後中解放出來。鄧小平的最大功績就是找到了在貧困落後的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亦即找到了在貧困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繼續解放人、發展人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鄧小平理論就是社會主義時期人的解放的理論。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鄧小平關於人的解放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新境界,拓寬了人的解放的內涵,突出了人的經濟、政治、思想、個性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