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深刻闡明了保持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極端重要性。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有兩次中央全會專門就黨群關係問題作出決定:一次是1990年3月,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再一次是2001年9月,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始終把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不斷提醒全黨,由於黨所處的內外環境和黨員隊伍構成的新變化,加上黨長期執政的地位與和平建設的客觀條件,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要保持這種血肉聯係,最重要的是要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切實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十四)明確了反腐敗鬥爭的基本工作思路。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反腐敗鬥爭。1993年8月,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了新中國反腐敗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二次全會,對開展新形勢下的反腐敗鬥爭進行了周密部署。中紀委二次全會後反腐敗鬥爭全麵推進,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反腐敗鬥爭的基本工作思路:既要樹立持久作戰的思想,又要一個一個地打好階段性戰役;反腐敗要以三項工作總格局為載體來進行;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強教育,發展民主,健全法製,強化監督,創新體製,把反腐敗寓於各項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布施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這是中國共產黨製度反腐的重要裏程碑。
(十五)堅持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黨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我們黨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但是必須看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曆史過程。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黨同誌既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信念,更要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紮紮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這個理論闡述克服了過去對共產主義社會實現時間估計過短,對共產主義社會設想和描繪比較具體的弊端,是我們黨認識黨的奮鬥目標上的一個進步。
(十六)提出要吸取世界上一些老黨、大黨從執政走向衰敗的曆史教訓,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指出:“九十年代以來,一些執政幾十年的政黨先後下台,有的已經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黨的內部出了問題。
認真分析這些政黨的興衰,加以借鑒,對我們加強黨的建設很有意義。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們現在總的形勢是好的,但也麵臨著不少問題,既有內憂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輕心。關鍵是在搞好現代化建設的同時,要全麵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努力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關係,這樣我們才能經得起各種風浪的考驗,不斷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①他還特別提到了蘇聯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社會黨、墨西哥革命製度黨等長期執政的老黨、大黨從執政走向衰敗的例子,要求全黨引以為戒,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
(十七)深刻闡述了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問題。圍繞這一問題,近年來黨中央提出了一係列新的理論觀點:一是通過分析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人階級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內部發生的各種變化,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工人階級”內涵的認識,給黨的階級基礎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二是針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構成發生的新變化,提出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三是提出能否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鬥,是否符合黨員條件,是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來自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幹部的黨員是黨的隊伍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同時也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鬥、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四是提出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五是提出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後的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是怎麼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麼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這些理論創新立意高遠,解開了在若幹重大黨建認識問題上的思想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