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統治階級無不具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主觀意願,但階級局限性或政黨的私利使得他們隻能暫時代表先時生產力。而中國共產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取向使得她具有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勇氣與動力,因而具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道德基礎和凝聚力。曆史上的中國共產黨正是作為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並擁有日益堅固的執政基礎;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也同樣依賴先進生產力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可見,“三個代表”對先進生產力的強調是在曆史上傳承基礎上的豐富與發展,體現了執政黨在新的曆史時期與時俱進,更加重視其應有的經濟整合功能。它要求我們黨科學確立生產力發展的目標,完善生產力發展成果的分配機製,廣泛團結先進生產力的主體,構築廣泛的社會基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先進生產力的基本特征及其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新的要求,不斷進行體製創新,為發展先進生產力開辟道路,為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奠定物質基礎,從而鞏固和加強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
(二)“三個有利於”中綜合國力的標準旨在通過壯大國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執政黨的號召力、凝聚力;而“三個代表”對先進文化的強調為黨的執政合法性提供了文化渲染與價值支撐。
對生產力的強調並不必然地帶來人類的全麵發展,“經濟高增長、社會低發展”的格局往往引發許多社會問題。曆史證明,隻有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堅持用正確思想武裝起來的國家,才可能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隻有那些順應曆史發展趨勢、代表先進文化的政黨才能有效鞏固其政治、曆史和理論等資源,才能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生命力。
可見,“堅持什麼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麼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麵旗幟。”所以,“三個有利於”和“三個代表”都非常重視文化之於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的積極意義。
作為“三個有利於”標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綜合國力的標準涵蓋了一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方麵,是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等綜合反映。鄧小平同誌堅持綜合國力的標準,也就是提醒我們黨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而且要重視文化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建設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同步、協調的精神文明。對綜合國力的強調,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有利於營造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的文化氛圍,渲染和論證黨的執政合法性。
曆史上許多階級或政黨由於隻是暫時代表先進生產力,因而也難以始終代表先進文化。而蘇東共產黨由於未能保持先進文化的陣地,從而喪失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製度在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的沉痛教訓時刻警示著我們黨,隻有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充分發揮優秀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增強黨的指導思想的號召力與動員力,才能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中國文化的價值創新和整合,建設和鞏固中國特色的政治文明,從製度上加強執政合法性,引導人民在維護祖國統一、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從而在思想文化上強化人們的價值認同,在發展中增強人們的政黨忠誠。可以說,“三個代表”對先進文化的強調是對綜合國力標準的豐富與發展,是時代發展和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三個代表”發揚了“從思想上建黨”的優秀傳統,弘揚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社會動員和理論支撐,從而實現民族傳統文化整體上的現代轉換和人類進步文化發展的一致性,為我們黨長期執政奠定文化基礎和道義上的合法性。
(三)“三個有利於”中生活水平的標準凸現了社會主義的現實優越性,回應了公眾的利益訴求;而“三個代表”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強調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理念,係統構築了執政合法性的群眾基礎。
“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任何政黨都會謀求其相應的階級利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和價值本源,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基礎和利益歸宿,兩者利益存在著根本的一致性。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巨大成就徹底改變了國家與民族的命運,但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改革開放的目的仍在於“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正是由於始終堅持這一根本目標,備受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克服了執政曆程中的眾多困難和阻礙。因此,鄧小平堅持把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評價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標準,以“人民高興不高興、讚成不讚成、答應不答應、擁護不擁護”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標準,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真實性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