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組織沿海發達地區與內地開展對口支援及橫向經濟聯合和技術協作,鼓勵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開展經濟合作,鼓勵東部地區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初級加工向西部地區轉移。
第四,實施西部開發戰略。1997年9月,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國家要加大對中國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項目,逐步實行財政轉移支付製度,鼓勵國內投資者到中西部投資。進一步發展東部同中西部地區多種形式的聯合。更加重視和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從多方麵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1999年6月,江澤民同誌在中西部地區扶貧開發會議和西北五省國企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加快西部地區開發的主張,並將之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戰略任務。2000年1月,國務院召開西部開發工作會議,有關西部開發的一係列措施隨後相繼出台。此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相繼推出,鄧小平設想的先富地區支持和帶動落後地區,最後實現共同富裕的構想邁開實質性步伐。
應當承認,在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的中國,全國共同富裕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隻能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地區之間致富的先後和程度的差別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將始終存在。
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和幫助貧窮落後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導思想上的一大突破。
我國幅員廣闊,區域差別巨大,由於曆史和自然原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優於中西部地區。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實際上就是讓東部沿海地區先富起來,其意義非常深遠。
首先,這是以對國際戰爭與和平趨勢判斷的重大修正為前提。
長期以來,對於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判斷,我黨一直是立足於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要立足於早打戰打大戰。對此,在1985年6月4日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曾有過總結:“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們好多的決策,包括一、二、三線建設布局,’山、散、洞‘的方針在內,都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認為就打世界大戰來說,隻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一個蘇聯,一個美國,而這兩家都還不敢打……蘇美兩家還在進行軍備競賽,世界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於對世界和平形勢的如此判斷,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放手一心一意進行現代化建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擔心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布局更多地考慮了戰爭的因素。沿海地區由於地處戰略前方,被認為直接麵臨戰爭危險,因而工業布局更多地向戰略後方的中西部地區傾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西部地區占了30%,緊次於東北的37%。毛澤東同誌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到沿海和內地的關係時,盡管主題是綜合平衡,但強調的隻是糾正忽視沿海地區工業基礎的問題,至於新的工業項目,特別是重工業項目主要還是要放在內地。60年代,由於對戰爭形勢的判斷更為消極,全國劃分為三線,不但主要投資集中在二、三線,而且沿海原有工業項目也要內遷。這一時期,國家50%以上的固定資本投向中西部地區這一政策,積極的方麵是增強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基礎,但並沒有能真正帶來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後的局麵依然未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