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黨建理論的豐富和發展(7)(1 / 3)

第六,小康社會國防實力將有明顯增強,為了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同,鄧小平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後,反複強調軍隊要忍耐,顧全大局。這個“大局”,就是確保我國順利進入小康社會,他說過:“翻兩番”,到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至1000美元,就進入小康社會。這要求我們的軍費維持現在的比例。軍費搞得太高不好,肯定會影響經濟建設。但是進入小康社會以後怎樣呢?他也說過:“到本世紀末我們肯定會超過翻兩番的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經濟力量強了,就可以拿出比較多的錢來更新裝備。”他還說過:“到那時,如果拿國民生產總值的1%來搞國防,就是100億,要改善一點裝備容易得很。”

第七,小康社會將在繼續發展沿海地區的同時,突出地提出和解決好內地的發展問題。鄧小平在1988年9月12日曾經提出:

“沿海地區要加強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那麼,“發展到一定的時候”,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呢?有的。1992年在南巡談話中,鄧小平明確提出:可以設想,在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並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

第八,小康社會也是我國國際影響大大擴大的社會發展階段。

我國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擴大,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聯係將更加密切。鄧小平在1985年3月說過:“那時中國對於世界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會起比較顯著作用。”在這之前,在1979年12月他還說過:“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有可能對第三世界的貧窮國家提供更多一點的幫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也必將明顯提高。

此外,他還多次說過:進入小康社會後,由於農村將發生重大變化,農村的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也將改變;由於經濟發展了,就業問題也將逐步解決。可以清楚地看到,鄧小平所講的小康社會確實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社會。

(作者單位:南京市棲霞區委黨史辦)

鄧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論在江蘇的成功實踐

馮治杜貴陽鄧小平共同富裕理論是一個科學完整的體係,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使人類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富民思想的重大發展,不僅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還具有自己顯著獨創的特點,其內容主要包括富民根據論、富民價值論、富民道路論、富民策略論、富民步驟論、富民內涵論、富民目的論。其特點:一是科學性,二是係統,三是指導性,四是層次性。

一、以民共同富裕為本,創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運行機製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人民按照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樹率先發展之誌,謀率先發展之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和善於創新。

富民強省、率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關鍵是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二)始終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

(三)實施了科教興省、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區域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始終堅持運用典型引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更需精神富裕,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

二、以民共同富裕為本,創新統籌區域發展的運行機製

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江蘇經濟文化雖然比較發達,但與全國一樣,區域發展的梯度特征十分明顯。自近代以來,就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蘇南蘇北發展嚴重不平衡的格局。特別是蘇北發展十分滯後。20世紀80年代中期,江蘇省委、省政府實踐鄧小平共同富裕理論,製定了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加大了對蘇北的幫扶力度,依靠蘇北人民的艱苦奮鬥,比較好地解決了“沒有蘇北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的問題。但是到2000年,蘇北地區的人均GDP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個別市縣還低於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