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光“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這一成果的取得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社會全麵發展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從思想淵源上說,“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是由鄧小平破題並進行理論奠基和基本內容構架的,由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在實踐中完善的。
一、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石
“發展是硬道理”是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核心和集中概括,是貫穿鄧小平理論的中心思想和主旋律,它奠定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思想理論基石。
“發展是硬道理”規定了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首要之義在於發展,“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牢牢抓住了發展這個主題,才‘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使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增強。“發展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揭示出了中華民族興衰榮辱的曆史結論,這一論斷抓住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因為“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曆史和現實都證明,實力決定一切,發展決定一切,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國無以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規定了我們隻有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民的願望,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多的主動和優勢。因此,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正是對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這一重要思想的堅持和創造性實踐。
“發展是硬道理”規定了隻有靠發展才能解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所遇到問題、困難、波折將比任何國家都更多、更複雜、更嚴峻。在新的世紀,我國的“三個文明”建設既麵臨著過去積累起來的老問題,也麵臨著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但不論解決什麼問題,最終都要靠發展。發展是基礎,發展是根本,離開發展,不僅不能解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三個文明”建設本身也將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國際看,我們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科技的優勢,短期內不會改變。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中國實行遏製和“西化”、“分化”圖謀,也不會改變。應對複雜多變的局勢,要不斷提高我們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而這最終要靠發展來實現。
從國內看,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已經逐漸暴露出來,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也同樣隻能依靠發展,隻有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了,我們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才會遊刃有餘。總而言之,複雜的形勢、艱巨的任務賦予發展特殊重要的意義,“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隻有發展了,才能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才能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才能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掌握國際鬥爭主動權;才能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發展是硬道理”規定了必須堅持全麵、協調的社會主義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的發展,是全麵的發展,是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麵進步相統一的發展。鄧小平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他始終認為經濟建設是基礎、是根本,“社會主義的任務就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但同時也強調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各方麵協調的發展,是社會的全麵進步,必須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發展。他認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麵的,各個方麵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他強調“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此,堅持“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是鄧小平社會發展觀中的應有之義,“發展是硬道理”規定了必須全麵、協調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果隻追求經濟的發展,以“錢”障目、見物不見人地談論“發展”,甚至不惜犧牲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來奢談推動“發展”,都是與“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背道而馳的,這樣也就很難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的熱情、智慧和創造力,也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