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鄧小平的全麵發展思想與“三個文明”協調發展(2)(1 / 3)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強調了必須通過民主和法製建設努力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概念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首次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確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這一認識成果的取得也同樣是基於對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鄧小平雖然沒有提出政治文明的命題,但他總結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在他的思想體係中,充分體現了通過民主和法製建設來促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光輝思想。他認為民主和法製建設是全麵發展的保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優越性在政治上的集中體現,而且直接、全麵地反映著社會主義的發展程度,也直接而有力地影響和製約著社會主義全麵發展的實現。他第一次明確把民主建設提到了社會主義全麵發展的目標和本質要求來認識,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他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現實目標是“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從而鮮明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實質就是民主的發展。他把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根本途徑,找到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從製度文明人手,從而真正實現了對以人為核心的政治文明觀的否定。他把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直接動力,從而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進行的要求。他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踐的有效保證,從而在根本上保證了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他把健全社會主義法製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障,從而使民主的發展走上了製度化、法製化的軌道。所有這些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思想和原則,都在“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中得到了堅持、繼承,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迸一步創造性地提出了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體結構,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以法治國”;提出了“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的民主建設的具體方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等新的民主政治建設新理念;形成了完整科學的我國政治文明建設方略。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強調必須通過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努力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鄧小平一貫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全麵發展的重要標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鄧小平在設計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時,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戰略目標之一,納入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之中。

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因此,鄧小平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始終堅持通過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來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特別是重視通過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來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認為教育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它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最為密切,教育事業的狀況直接影響和製約著社會的精神和物質各個方麵的生活,因此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調教育必須先行、必須領先於經濟生產發展,必須不斷地增加文化教育事業的投資,以不斷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全麵堅持和繼承了鄧小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充分體現了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同時,在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方法的指導下,與時俱進,以“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統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性地提出要把“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等。從而拓展了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新思路。

通過對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的深刻認識,我們可以發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無論在方法指導、思想推動還是內容的繼承和發展上,均源自於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這充分表明,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始終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理論創新的主旋律。與此同時,從理論創新的內涵而言,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思想雖然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的原形,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已經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對其原形理論體係進行補充、豐富、論證和發揮的補充性創新模式,而是進行了與時俱進的創造性的發展,具有了原創性理論創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