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指出要“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互相關係,據以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劃的原則”。①對於中國的國情,他認為至少有兩個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特別是農民多。具體地說,從經濟實力看,我國雖然比過去有了很大增長,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後列;從人口與資源方麵看,我國人口有12億,其中9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靠手工工具進行農業操作,而人口還在持續增長,耕地在逐年減少,我們人口與資源供給的矛盾十分突出;從工業發展方麵看,我國雖有一部分現代工業,卻有大量落後於現代水平的企業;從科學技術水平看,少數具有世界先進水平,而普遍的是科學技術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占全國人口的1/4,勞動者素質不高,技術人才和專門人才缺乏;從地區發展來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很大。這些都是我國經濟建設麵臨的最突出的矛盾與困難,它決定了中國現代化必須分步走,不能急於求成。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指出:“經過四十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最近十年的發展,我們的實力增強了,中國是垮不了的,而且還要更加發展起來。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時代的要求。”可持續發展,沒有現成的模式。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隻能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鄧小平指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所以要獨立思考。不但經濟問題如此,政治問題也如此。對當代中國來說,現代化絕不是一種純技術的指標或純經濟的規定,而是一個具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多重規定。鄧小平認為,我們走什麼樣的路子,采取什麼樣的步驟來實現現代化,要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社會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據此製訂長遠規劃的原則。鄧小平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自己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解決我國當前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鄧小平多次提出,發展了就有了解決問題的相應的物質基礎,回旋餘地也就大了。一些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現實和未來發展中出現的諸多矛盾,也才能得到逐步而有效的解決。隻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國才會取得更大的發展。正是從實現當代中國發展的戰略高度,基於當代中國的國情,鄧小平提出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
二、基於對中國過去急於求成發展曆史經驗的總結和借鑒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戰略的主要特點是:以調整發展為主要目標,強調“趕超”,急於求成;以重工業為固定的重點;以粗放發展為主;以實現經濟的自給自足為目的。這種發展戰略雖有其存在的曆史條件的必要性,但也存在明顯的弊端,即經濟效益不好,容易出現大起大落的周期性震蕩。在製定國民經濟計劃過程中,往往先確立某種幾項重工業產品的增長指標,然後再圍繞著高指標去搞平衡,訂計劃,結果計劃總是脫離實際,整個國民經濟總是在失衡的狀態中運行,“大躍進”就是典型的例子。鄧小平在強調經濟要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一再告誡,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
鄧小平強調發展的高速度,但從不盲目好大喜功。他深刻總結了我國經濟建設前30年的經驗教訓,明確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據此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劃……正確地製定我們的戰略規劃,部署我們的力量”。他認為“大躍進”式的高速度是以犧牲效益、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代價的高速度,不僅沒有給經濟建設帶來真正的發展,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和損失。因此,鄧小平非常注重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中的速度、比例、效益關係,“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隻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高度概括了速度和效益的對立統一性,速度以效益為前提,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隻有在不斷提高效益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效益又以速度為條件,離開一定的發展速度,就談不上經濟效益,更談不上可持續性的發展。當速度和效益發生矛盾時,速度要服從效益。實現“兩個根本性的轉變”正是鄧小平效益觀指導經濟改革的具體實踐。總結曆史經驗,鄧小平指出原來的經濟發展戰略嚴重脫離實際,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必須以此為鑒,製定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戰略。鄧小平重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強調了可持續發展對人的重要性。過去的隻顧產量的高速增長,卻不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了追求這種經濟高速增長,在實踐中連年高積累、高投資,結果經濟增長了,但人民生活水平卻沒有得到提高。在鄧小平構想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不僅有“溫飽”水平、“小康”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直接描述改善人民生活的要領,更重要的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三步目標中,科學地勾勒出了人民生活從總體上逐步提高的程度。“三步走”的可持續發展步驟既不是急於求成,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符合我國的實際,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不是一個單一的產值、產量或速度方麵的目標,而是一個多目標組成的目標體係,既有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目標,又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指標:既反映了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又要追求好的經濟效益,並要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