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科技發展觀是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其核心內容;以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為其堅實的基礎;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其根本保證;以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為其指導原則;以進行科技體製改革,讓科技走向市場為其實現機製;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其目標定位。因而,鄧小平科技發展觀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係,其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它既有一整套理論框架,又有一係列操作設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鄧小平在倡導和推進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反複強調:中國要加快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要實現高科技的產業化。他指出:“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我們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我們發展起點”,“要進一步解決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問題”,“引進技術改造企業,第一要學會,第二要提高創新”,“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等等。這一係列戰略思想,為我們國家和人民掌握科學技術,趕上時代,趕上世界的發展,迎接21世紀的挑戰,指明了努力方向。
實現現代化,加快經濟進步,為什麼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因為無論是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沒有一項能夠離開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加速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工業和國防現代化,必須改變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從主要依靠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投入的粗放式發展經濟的道路,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並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集約化發展經濟的道路。隻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加快經濟競爭能力的增長。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並日益從軍事對抗轉入經濟較量,尤其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歸根結底已主要成為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我們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加速科技的發展。
科技進步必須有體製保證。我國在建國初期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並在以後進一步發展的科技體製,脫離經濟建設,統得過死,以行政方法為主要管理手段,嚴重束縛了科技人員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的發揮,使科技的發展難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遠遠落後於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潮流。因此,必須對這種體製進行改革。
如何進行科技體製改革?基本的思路就是必須正確處理好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關係,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戰略方針。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為發展生產、發展經濟服務。所以,科技體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大大解放科技生產力,使科技成果迅速地廣泛地應用於生產,使科技人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不斷縮短科學——技術——生產的循環周期,加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通過改革造成這樣一種環境,建立這樣一種機製,使大部分科研機構特別是那些技術開發機構,產生麵向經濟建設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使大部分科技人員能自動地麵向經濟建設,重視經濟效益。
要加速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必須依靠教育,發展教育事業。因為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又依賴於教育的發展。當前在世界範圍內蓬勃開展的新技術革命,實質上是智力的革命,勞動者的新知識才能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已日益成為各國爭雄的熱點和重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造就各行各業、各個層次的人才大軍。人才,即包括有一定的政治、技術和文化準備的勞動者,主要依靠教育來培養。因此,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地位。
教育的發展同樣必須有體製保證,同樣必須進行教育體製改革。過去與傳統的經濟政治體製相適應的教育體製,有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有:發展和管理教育事業的權限過分高度集中於中央,地方和學校的自主權很少,學校——教育事業的基層單位缺乏應有的動力;教育結構失調,基礎教育薄弱,經濟建設大量急需的職業和技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教育內容陳舊,教育方法死板,忽視實踐環節,專業設置過於狹窄,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投資過少,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師資的合格率不高,教育設備嚴重短缺等等。
1983年,鄧小平為景山學校的題詞提出了“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指導思想。在80年代,遵循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對教育體製進行了初步改革,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迄今為止,這方麵改革的任務並沒有徹底完成,教育戰線還存在著種種拖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後腿的問題。隻有深化教育體製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盡快地解決這些問題,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才能上新台階,中華民族在21世紀前半期的騰飛才有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