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高科技問題上,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21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我國高科技事業要開步走。他把握機遇,利用各種方式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商議我國高科技的發展規劃,親自領導了一係列重大項目的製定、決策。1984年在鄧小平大力支持下,開始建設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高能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1986年“863”計劃在他的關懷下誕生。“火炬計劃”、“攀登計劃”等一係列高科技發展計劃、高科技產業園區相繼問世。1992年南巡,他再次強調,“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國經濟並不發達的情況下,鄧小平提出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首先,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訂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當然不能逆曆史潮流。
其次,發展高科技“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不能隻看到眼前。”再次,發展高科技是為了使中國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在如何處理發展高科技和發展基礎科學的關係上,鄧小平指出,“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隻普及不提高,科學文化不能很快進步;隻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適應國家各方麵的需要。”要發展基礎科學,也要發展高科技的方針是對的,但我們的國力尚弱,資金有限,必須妥善解決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投入資金的矛盾。
發展應用科學的優點是投入相對較小,收獲快、短期效應不錯,其缺點是缺乏長期效益,缺少戰略眼光,發展基礎科學的缺點是投資大、收效慢,但其優點是能從全局的眼光出發,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要理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一方麵,將現有資金的大部分用於應用科學,使其創造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取得很好的收入。另一方麵,將應用科學的收入的一部分來投入基礎科學,使基礎科學的研究不會中斷。這兩者的矛盾,就是長遠利益與現實利益之間的矛盾。我們既要重視現實利益,又不能忽視長遠利益。
四、如何對待社會科學
科學總的可分兩大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包含不包含社會科學呢?
鄧小平同誌也沒有具體地談到社會科學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問題,答案從哪兒去找呢?隻有從實際出發,從實踐經驗中來找。
如果自然科學是一個個分散的佐證的話,社會科學的地位就是一個完整的論證過程;社會科學同樣能對社會發展起巨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要充分重視研究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的作用往往能一看就明白,而社會科學的作用有時並不是表現得那麼明顯。因此人們很容易忽視思考社會科學的作用。我舉社會科學中的兩個例子來證明其對生產力的發展的作用。
其一是管理科學。前麵講過,要創造先進的生產力,必須是人能物優以及人與物的組合也優,而且強調人與物的優化組合是至關重要的。以前我們的國營企業效益不好,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先進的管理科學,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第一,企業無自主權,政企職責不分;第二,工人吃“大鍋飯”,無法發揮其主人翁的作用;第三,企業生產資料的浪費現象嚴重。這三點都是因為企業缺乏嚴格的規章製度來規範企業行為,也就是說企業缺乏先進的管理科學。其嚴重的後果是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上不去,生產力發揮不出來,國有企業虧損現象嚴重。要改變企業虧損的局麵,一方麵要靠企業技術改造,這是自然科學的作用,另一方麵要靠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使企業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這是運用先進的管理科學的主要內容,這也充分說明了社會科學的作用。
其二是曆史學對生產力的作用。曆史科學不僅是研究過去的人和事,還要研究曆史的進程,探索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其目的是告知現在,預測未來。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了英美等國的工業化進程,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而不是一味地批“封、資、修”,也許我們就不會閉關自守二十年。鄧小平同誌正是敏銳地把握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脈搏,吸取了我國不重視發展科學技術的曆史教訓,同時對社會主義國家曲折的發展曆程進行深刻思考後,形成了他的科技發展思想。鄧小平說:“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我們已經耽誤了二十年,影響了發展,還要再耽誤二十年,後果不堪設想。”這些發自內心的焦慮之言,正是他認真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後才得出的結論。
五、如何保障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前麵已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要通過四個滲透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需要體製作保障。
一是要解決好科技與經濟的關係,從體製上保證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由於舊的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我國長期存在著嚴重脫節的問題,科技生產力功能得不到發揮。一方麵大量企業仍以粗放型經營為主,科技含量低,經濟發展中來自科技進步的因素隻占35%,而發達國家已達到60-80%。另一方麵,大量的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場需要而難以轉化為生產力,造成極大的浪費。對此鄧小平提出,“新的經濟體製,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製。新的科技體製,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製。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②要達到這種效果,隻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把市場機製引入科技係統,使科研單位成為自主研發的主體,科研院校分流出力量興辦科技實體,推進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