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鄧小平的全麵發展思想與“三個文明”協調發展(6)(1 / 3)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企業競爭、產業競爭、綜合國力競爭,集中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決定性因素。縱觀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曆史,科學技術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當代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主要是指從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演化的過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則主要是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追趕發達國家,縮小差距。對此,鄧小平曾高瞻遠矚地指出,“科學技術要走在前麵”。這一論斷深刻地揭示了現代化的本質以及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導地位。這對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科學技術之所以成為一種偉大的革命力量,是因為它能轉變為直接的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生產係統中,科學占主導地位。社會實踐證明,自然科學是從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中來的。

但是,科學產生以後,又大大推動了生產,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可見,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起來的,正如鄧小平所說:“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裏被創造出來。一係列新興的工業,……都是建立在新興科學基礎上的。當然,不論是現在或者今後,還會有許多理論研究,暫時人們還看不到它的應用前景。但是,大量的曆史事實已經說明: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1991年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技術進步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為14.3%;而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早已取代了資本與勞動,上升為首要位置,達到60%-90%。21世紀,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成為決定綜合國力和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

當前,走科技帶動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最現實最根本的選擇。

2.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

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國力的長盛不衰最終取決於高素質的國民。鄧小平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放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他強調,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把科學技術搞上去,不抓教育不行;誰重視教育,誰就有未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自告奮勇管理教育工作,並提出了很多精辟論述,為黨的十二大把教育確定為“經濟發展戰略重點之一”和黨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奠定了基礎。

首先,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在現代社會中,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主要依靠人的知識、智慧和能力,依靠科學和技術,而不是人的體力。據專家估算,20世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60%-80%是采用新的技術取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勞動生產率將增加8倍;之後,再過40年,可能增長25倍。而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支出的體力和腦力之比,在機械化初期為9:1;在中等機械化時期是4:6,在高度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中,將是1:9。上述這些估計或預測,雖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十分精確。但是,所指出的發展趨勢,卻是必然的和確切無疑的。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普遍認為,經濟的發展在於人才;而人才的競爭,最終依靠教育。古人所謂“善國者莫大於勸學”。看來古今中外,都認識到了這一真諦。

其次,世界範圍內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使我國的教育麵臨著挑戰和機遇。新技術革命不僅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了道路,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對整個教育的發展和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一是“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全麵培養各層次人才,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方麵需要。尤其是企業,要訂出規劃,采取切實措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造就出一支門類齊全、成龍配套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的宏大隊伍。這就必須把傳統教育轉化為現代教育,封閉式教育轉化為開放式教育,靜態教育轉化為動態教育,單渠道教育轉化為多渠道教育,單層平麵教育轉化為多層立體教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二是要培養和造就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堅持紅與專的統一,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金蛋作用”,為經濟發展增加“後勁”,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三是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巨大優勢,因為人力資本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最重要的資本投入。當今世界,國家間、企業間競爭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競爭。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教育搞上去了,人民的智力得到充分開發,那麼,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也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