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後期,國家實行“沿海經濟發展戰略”,張家港借1986年撤縣建市之機,確立了“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的發展思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不失時機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走出國門,發展對外貿易,拓展海外市場,使全市經濟出現質的飛躍。到90年代初,張家港又主動迎接上海浦東開放的輻射,加大城市開放力度,形成整個張家港全方位大開發、大開放的格局。這不僅使張家港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重要的是,它進一步開闊了張家港人的眼界,拓寬了走向世界的通道,鍛煉了一批開拓型人才,使張家港經濟突飛猛進。
新世紀之初,張家港認識到世界產業轉移的曆史機遇,依托張家港保稅區,“以港興市”戰略不斷深入,“沿江開發”戰略不斷推進。如今張家港已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40個,開通了18條國際航線,與140多個國際碼頭有貨運往來,年吞吐能力超6000萬噸。張家港市還擁有全國唯一的內河型國家級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已累計批辦各類企業近3500家,投資總額近30億美元。出現了區港園聯動效應,一批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迅速在沿江地區崛起。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指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經過25年來的實踐,我們大家對這一點都有了十分深刻的認識。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就沒有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就沒有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要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勝利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體製創新,以改革的新突破、開放的新局麵來贏得各項事業的新發展。”張家港市現代化實踐同樣要堅持鄧小平理論的指導,進一步改革開放。
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著眼人的素質建設現代化
鄧小平理論特別強調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同誌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即應該是全麵發展的現代化,兩個文明相互促進的現代化。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正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條根本方針。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核心是以人為本。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正是以人為本,要求一心想著群眾百姓,把人的需求當作發展的動力,把人的素質提高、人際關係的升華、人與自然的和諧當作發展的目的,使我們的工作更能體現群眾的願望,更能滿足群眾的需要,更能反映群眾的利益,以此來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人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這裏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搞現代化建設,沒有高素質的人才怎麼行?
張家港現代化實踐,關鍵還是人才。張家港市的領導者們已經樹立了一種清醒的理念: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人是生產力第一要素,人的素質高低,不僅是人本身的事,也是社會的事。
由於我們搞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需要的現代化人才就有更高要求。這就必須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人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質,培育出“四有”人才,推動現代化事業前進。
一是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人。鄧小平理論是指引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武裝黨員幹部、教育群眾,是我黨的重大戰略任務。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已充分證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張家港在實踐偉大理論過程中,取得了較大成就,今後更要繼續深入學習和實踐鄧小平理論,深刻領會和掌握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堅定不移地依靠這個精神支柱,以飽滿的熱情,推進張家港市基本現代化建設。
二是用張家港精神塑造人。張家港精神是蘇州“三大法寶”之一。張家港精神正是鄧小平理論與張家港成功實踐的結晶。張家港市以張家港精神塑造人,鼓舞人,凝聚人,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當前,張家港高揚“弘揚張家港精神,再創張家港輝煌”的口號,自加壓力,負重拚搏,科學創新,在精神狀態勝人一籌,在工作節奏上超前一拍,努力把精神的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優勢,把現實的壓力轉化為發展的動力,通過加快創新來加快發展,通過解放思想來破解難題,從而把握發展的先機,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三是用科學文化教育人。鄧小平同誌指出:“要大力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大大加強各級各類教育工作,以及全體職工和幹部的教育工作,全黨和全社會都要真正尊重知識,真正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這樣,我們就一定會逐步實現現代化。”張家港有重視教育,“科教興市”的好傳統。從全國第一個縣辦大學到“梁豐效應”,科技教育深得人心。當前,張家港堅持把抓經濟發展與抓創建、育文明人有機結合,圍繞建設“創新能力高、生活質量高、文明素質高”的“三高型”現代市民社會,逐步完善以經濟為中心、以衛生為基礎、以文化為內涵、以育人為根本、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五句話”創建思路,以高標準創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為抓手,不斷推進市民素質提升工程、思想道德建設工程、城市精神塑造工程、先進文化繁榮工程、民主法製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人人誠信、團結互助、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