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同誌還論及到高等學校教師的職稱以及質量等多方麵問題。
關於體製、招生及學製等問題教育體製製約著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教育製度和教育結構,鄧小平同誌指出,“重點大學搞多少,誰管,體製怎麼定?我看,重點大學教育部要管起來。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雙重領導,以教育部為主。教育部要直接抓好幾個學校,搞點示範。學校每周學習時間多少,政治活動時間不能超過多少等等,這些都要具體化,教育部要幹預。”
高等學校招生製度改革是鄧小平同誌非常關注並且直接領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他提出:“一個是高等院校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的問題。今年就要下決心恢複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1977年開始,高等學校恢複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收大學生,從而避免了學生學習連續性的中斷,為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了基礎。
學製問題同樣是鄧小平關心的一個問題,“大學學製本科一般定為四年,這個問題認識基本一致了。醫科不同,可以長一些。還有個別專業也可以長些。所謂四年,基礎課恐怕要兩三年。基礎打得不好,搞科研是有困難的。”
鄧小平關於高等教育發展所提出的主要思想,為未來中國高等教育以至整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科技大學、揚州大學)
鄧小平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盛軍在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不斷加強與改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鮮明標誌,也是中國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保證。新中國建立後,鄧小平一直非常重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過許多的精辟論述,為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鄧小平指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要教肓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是鄧小平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目標的高度概括。
“四有”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鄧小平說:“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我們的崇高目標是需要經過若幹代人的持續努力才能實現的。像接力賽跑,需要一棒一棒往前傳;如建築樓大廈,要一層一層地往上壘。因此,事業要後繼有人,必須對青少年進行理想和道德的教育。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是心智活躍,可塑性很大的時期,容易吸收正確的積極的思想教育,也容易接受錯誤的、消極的東西影響。還應當看到,現在的青少年雖有許多優點,但他們從小處於較優越的環境,沒有經過磨難和曲折,社會經曆不多,對我們國家的艱難曆史更是缺乏了解,他們對於包括理想、道德、紀律在內的一些思想政治領域的問題往往一知半解、模模糊糊;有些人對於在社會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是非、美醜、善惡往往分辨不清,甚至會顛倒過來。因此要對青少年抓緊進行教育。鄧小平指出:“我們這些人的腦子裏是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和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年一代做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是絕對不行。”這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青少年乃至所有後來人的殷切期望。
內容,是決定我們的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
二、學校應當永遠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建國以來,我們的學校教育遵循毛澤東的一貫教導,一直是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1955年,鄧小平在《在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上的講話》中對青年寄予無限希望的同時,還在思想品德上對青年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他要求青年要在尖銳複雜的社會主義鬥爭中“成為是非分明和意誌堅強的人”,“要無限忠誠的為保衛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而同一切國內外敵人作無情的鬥爭。”“要堅決地為社會主義的新事物開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