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愛梅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理論成果,它在理論上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根據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帶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對中國共產黨的新要求,在準確把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與科學判斷社會主義本質的基礎上,以一係列新的理論觀點發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一)
按照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生產力已經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當然,馬克思與恩格斯也曾經對生產力發展落後的俄國發生革命的可能性進行過研究,甚至認為俄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穀,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不過前提是必須學習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的成果。
當俄國的十月革命開始了世界曆史中革命與戰爭的時代以後,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與革命的時代,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並不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西歐與北美國家,而全部是位於亞洲和東歐的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幾乎都與馬克思與恩格斯所分析的社會主義革命應該具備的條件差之甚遠。而這些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後遇到的首要問題則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在理論上仔細分析的問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問題。正是為了解決這個發展問題,才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黨人在十月革命勝利後,曾經非常理想主義化的準備在俄國全麵實現共產主義的原則。“戰時共產主義”的形成,除了戰爭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是俄國共產黨人理想主義的產物。
然而,這種理想和設想與俄國極其落後的經濟現實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它最終導致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與農民的衝突。當國內戰爭結束時,俄國的農民與黨的衝突公開化。在這種情況下,不顧許多共產黨人的反對,列寧提出了符合俄國現實經濟條件的“新經濟政策”,決定恢複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被廢除的商品貨幣關係,允許個體和私營經濟的存在,發揮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在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實行了將近10年以後,由於帝國主義國家仍然對蘇聯采取敵對政策,“落後就要挨打”的憂慮不能不使蘇聯共產黨決心盡快實現國家工業化;將蘇聯盡快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而要盡快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目標,依靠新經濟政策按部就班地緩慢地完成國家工業化的資本原始積累,顯然是基本不可能的。到了1929年,斯大林終於決定:依靠計劃經濟的方式,通過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壟斷,運用國家的動員能力和強製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應該說,斯大林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實現的這一轉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是存在著嚴重問題的。
其最大的問題是,它過分強調了國家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否定了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潛力以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永遠不會枯竭的動力的一切可能性,人民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僅僅是被動地完成來自上級的指標(雖然在一定時期內這是必要的),因而使得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不能得到充分的湧流。在經過了初期的輝煌後,隨著時代的變化,計劃經濟的潛力逐漸耗盡,其弊端日益顯現。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最後都沒有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能夠突破在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中這兩大理論原則。
中國共產黨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後,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也受到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深刻影響。這同樣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以後,也遇到了蘇聯東歐國家遇到的經濟發展的困難。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和東歐國家已經顯示出危機的跡象,而有的國家(如波蘭)危機已經公開化。社會主義國家在初期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績以後普遍遇到嚴重困難甚至步人危機,實際上說明了一個問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遭遇發展難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雖然曾經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顯示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但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目標來看,它不能在一個長時段中徹底解決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問題,如果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不能在理論上突破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理論,社會主義國家將無法解決國家的發展問題,並將在世界範圍的經濟競爭中遭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