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鄧小平的全麵發展思想與“三個文明”協調發展(9)(1 / 2)

這種教育思想對當前學校對學生的紀律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現在有些學校校風不正,學生紀律鬆弛,生活散漫,甚至出現早戀現象,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學校和老師。學校和教師就是要根據大、中、小學生的特點整頓校風校紀,明確規定應當遵守什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嚴禁什麼;要敢於抓校風校紀,要教育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要把對學生的教育與約束、自律與他律,行為方式的訓練與心理品質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校生活本身成為學生學習和掌握社會行為規範的重要載體和習慣場所促使其正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及行為方式的不斷鞏固和強化,使其品德優良、知識淵博、身體健康,這是學生全麵發展的根本保證。

五、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提高民族自尊心

鄧小平曆來都十分重視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問題,在多次談話中都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曾經指出:“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範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蝕的革命品質教育。”強調了愛國主義在人的思想品德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覺悟,是建設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關係著四化建設的成敗和祖國的興衰。

當今的青少年,他們對祖國的曆史、對中華民族的傳統、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對封建主義舊中國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本質缺乏認識;對曆史和現實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時不能科學地分析、正確地對待,容易產生種種偏見;對西方敵對勢力妄圖“西化”、“分化”我國的政治圖謀,更是缺乏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因此,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是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過去,認識祖國的現在,展望祖國的未來,進一步發揚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抵禦外侵的光榮傳統,煥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要強化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的教育,以此激勵學生珍重中華民族的光輝曆史,相信中華民族將永遠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鄧小平一係列講話中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做了全麵的、科學的論述,高瞻遠矚地預見到在改革開放環境中愛國主義教育已經和將要出現的新的問題,為今後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作者單位:梅園新村紀念館)

淺談“四有”新人思想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指導作用

錢素萍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鄧小平同誌一貫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他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鄧小平同誌的“四有”新人思想不僅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四有”新人思想體現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曆史情感,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推動中國社會曆史前進的巨大力量,也是凝聚和教育青少年的精神支柱。在當今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全麵實施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積極引導團員青年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培養和造就以愛國主義為旗幟,以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的“四有”新人是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義不容辭的責任。

全國有大量的革命紀念地和各類曆史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紀念建築物,每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的都是一段豐富的曆史,每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像一部生動的教科書,發揮著教育群眾,感召人民的特殊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載體,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曆史、認識曆史、了解國情、激發鬥誌的重要陣地。

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和優秀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根本保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何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之情、報國之誌、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當前愛教基地工作者務必重視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