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21世紀的青少年,麵對的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競爭的社會,嶄新的生活理念和多元的人文環境。幫助青少年樹立革命理想,培養他們成為“四有”新人,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是關係我國現代化建設成敗和我們的事業是否後繼有人的大事。在這方麵,愛教基地工作者肩負著重要責任。
如何利用自身文物資源優勢,打造文化品牌。以鄧小平同誌“四有”新人思想為指導,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宣傳教育作用,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必須做到:
1.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投入。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基地建設,既可以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基地建設,也可以使廣大群眾在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使基地建設與精神培育有機結合。
2.更新觀念、調整、充實、完善基本陳列內容,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在搞陳列展覽時,要從史實的準確性上、文物資料的選用上、陳列設計及製作上,注重展覽效果。充分運用人文景觀、影視模型,聲、光、電等藝術手段,變靜態陳列為動態陳列,變封閉式陳列為參與式、開放式陳列,使陳列內容形象逼真、生動感人,做到思想性、藝術性的有機統一。利於觀眾參觀,易於觀眾接收。
3.在注意硬件建設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狠抓隊伍建設管理。提高愛教基地工作人員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一支講政治、懂業務的隊伍。尤其是與觀眾直接接觸的講解人員,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要針對觀眾年齡、身份、誌趣等方麵不同,因人施講;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營造參觀學習的優美環境。結合生態旅遊,加大館區內的綠化、美化建設,拓展遊覽景區在教育基地的比重,為觀眾提供一個文明、舒適、身心愉悅的教育場所,讓人們在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5.加強文物史料征集,充實館藏。以珍貴的史料,全麵、真實、立體地反映黨的奮鬥曆程,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豐富內容。
6.采用陣地講解和導遊講解。力求在解說時把革命史中最有教育意義的閃光點突出講解出來,調動觀眾的愛國熱情;引導青少年把愛國之情、報國之誌,轉化為建設之情,為祖國的繁榮貢獻力量。
7.發揮基地優勢,開闊思路,麵向社會,建立網站,組織流動展覽。到大街或工廠、機關、學校、部隊等單位展出,服務於基層,擴大宣傳麵,增強基地活力。
8.舉辦臨時展覽、專題展覽。對能產生強烈影響的曆史、事件進行宣傳,開拓市場,吸引觀眾;臨時展覽的舉辦,將大大提高場館存史育人教育的效果。能起到教育部門一時難以包含的德育教育功能,能起到黨的各級宣傳部門的暫時難以包括的教育作用。
9.利用黨和國家及領袖紀念日,抓住有利時機,組織開展競賽、征文、講座、演講、參觀等寓教於樂的活動形式,舉辦具有針對性富有教育意義的紀念活動,增強青少年投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10.積極建立共建單位。尤其是與學校、部隊共建,使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更緊密、更直接、更具針對性。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現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化。
11.深化理論研究。結合本館曆史,編輯出版愛國主義教育書刊、資料和電視片,延伸和拓寬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增加對社會群眾的吸引力。堅持以育人為目標、以服務為宗旨、以需求為導向,促進青少年素質的全麵提高。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文化的一個陣地、一個窗口、一個載體,以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發展方向重要思想為指南,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是永恒的工作主題。愛教基地作為一個社會化的教育基地,它的社會化為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活動,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舞台。愛教基地的工作者一定要以鄧小平同誌“四有”新人思想為指導,以弘揚主旋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為己任,在展現曆史的同時把教育資源傳播出去。
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與時俱進地挖掘和利用革命文物的深刻內涵和社會價值。要發揮自身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研究與教育結合起來,把培育“四有”新人工作落到實處,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