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發展(3)(1 / 3)

“一國兩製”構想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同時又有很大的創造性,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同今日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從而成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又要根據不斷發展的新情況,不斷加以豐富、發展。

二、在香港實行“一國兩製”的必要性

第一,在香港實行“一國兩製”,是中國內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香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自由資本主義體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香港作為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貿易、金融、航運、信息、旅遊中心,對中國內地的輻射影響力十分巨大。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的曆史表明,香港在內地與世界之間起了重要的窗口和橋梁作用。內地通過香港,引進我國急需的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也通過香港把產品打出去,以促進內地的現代化建設。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中國的外彙收益有1/4至1/3來自香港。在大陸投資的外資以港資最早和最多,改革開放以來至香港回歸前,大陸利用的外資有60%以上是來自香港或通過香港引進的。從1979年到1995年底,香港在內地的投資項目累計超過15萬個,實際利用香港資金778億美元,兩項均占全國同期水平的60%。僅香港在廣東一省的投資,就解決了約400萬人的就業問題。內地與香港的貿易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從1977年以來,兩地的貿易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從1985年起,內地開始取代美國成為香港的第一大貿易夥伴。1995年,雙方貿易總額達9870億港元。因此,在收回香港主權後,用“一國兩製”的方法,繼續保持和發揮香港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符合國家發展的長遠利益。

其次,是保持香港長期穩定繁榮的需要。香港雖然麵積隻有1074平方公裏,人口才620萬,但在以中國人為主的香港人民的努力下,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1989年至199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5.3%,人均年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1995年香港對外貨物貿易總量達到3635億美元,總貿易量位列世界第8位。1995年香港共有185家持牌銀行,以貨幣資產計算,名列世界前100名的銀行有85家在香港營業,外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數列世界第三。1995年香港外彙市場每日成交量為90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五,它同時還是世界四大黃金買賣市場之一。香港年處理貨櫃量1995年為1260萬多個,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每年來香港旅遊的人數超過1000萬人。香港政府擁有的財政儲備為1485億港元。香港人已適應香港已有的社會、經濟、法律製度和生活方式,如果輕易作出大的變動,將會影響到香港的穩定。為了長期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鄧小平認為采用“一國兩製”方針解決香港問題是最好的辦法,中國人民能夠接受,英國人民能夠接受,香港人民能夠接受。如果我們不采用“一國兩製”,而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就不是各方都能接受,香港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包袱。這不利於中華民族的振興。

第三,有利於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和維護世界和平。“一國兩製”構想最先是針對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來的,但卻先在香港實行。台灣、澳門和香港一樣,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夙願。在統一的道路上,香港先走一步,在香港實行“一國兩製”的成功,可以對祖國統一大業起到率先垂範的作用,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事實上,在香港回歸祖國後,澳門也順利地用“一國兩製”解決了回歸祖國的問題。“一國兩製”構想也在台灣島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香港問題是中英兩國政府通過談判來解決的,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及附件,已作為一份國際條約在聯合國登記。用“一國兩製”

的方針解決香港這個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將為世界提供用和平方式處理國家間爭端的範例。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世界上的許多爭端用類似這樣的辦法解決,我認為是可取的”。這將有利於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