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發展(10)(1 / 3)

這是保持黨的領導集體代代相傳、後繼有人的戰略需要。陳雲同誌1981年6月撰寫的文稿中提出:“我們所要提拔培養的幹部,不僅是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人,而且在數量上占多數的應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四十歲以內的人。讓他們在各級領導崗位上經過幾年以至十來年的鍛煉,就可以成為大量提拔高級領導幹部的後備力量。”鄧小平同誌1981年7月關於選拔中青年幹部的講話,提出選拔中青年幹部的任務時說:“我建議訂兩個計劃:一個五年計劃,一個十年計劃。頭五年要選到比如五萬人,把他們放到適當的工作崗位上鍛煉。這五年,我們部的領導成員,司局一級的成員,省、市、自治區一級的成員,五十歲左右的,四十歲左右的,逐步做到各占多大的比重,提出一個要求。”“中心就是頭五年真正能夠選到五萬左右五十歲以下的、四十歲左右的、四十歲以下的幹部。這幾種年齡的幹部也應該有個比伊!。然後設想幹部製度、機構怎樣才比較合理,在後五年通盤解決這個問題。”1980年1月,鄧小平在強調“特別要注意從四十歲左右的人中間選拔”幹部時,專門說明“四十歲左右是一個什麼含義?大體上是五十年代進大學的人。”“當然,選拔幹部也要包括五十歲內外的。這批人是我們的重要財富。”“如果有一天在座聽報告的同誌中,四十歲左右的占了主導地位,那是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標誌。”由於鄧小平、陳雲等同誌的不懈努力,交班戰略逐漸取得顯著成效。陳雲同誌1985年9月在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也給予了肯定,他說“成千上萬地提拔中青年幹部,充實各級領導班子,這是近幾年來,我們黨反複強調的一項重要工作。經過反複考察,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同誌,被選進了中央和地方的各級領導班子。”他同時又提出:“幹部隊伍保持梯隊的結構,可以使黨的事業後繼有人,代代相傳。這件事,我們做得是有成績的。今後要繼續做好。”對各級領導班子要保持梯隊結構,鄧小平也作了闡述。他在1987年6月與南斯拉夫友人的談話中提出:“要堅決執行領導班子年輕化的方針,但步子要穩妥,也不是隻講年齡這一條,還要德才兼備,並且要有經驗豐富熟悉情況的同誌參加,形成梯級結構。”關於領導班子年輕化問題,鄧小平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提出:“必須注意從年紀比較輕、身體比較健康、各方麵表現都比較好的同誌裏麵選一批接班人。”“我想請在座的同誌們考慮,下屆的中央委員會,是不是可以選五十個五十歲以下的人。代表大會的代表應該有相當數量的五十歲以下的人。如果做不到這兩點,我們那個代表大會就不是成功的代表大會。再往後,我們的代表大會代表、中央委員會委員還應當更年輕一些。這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集體正是遵照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所倡導的交班接班戰略思想,不斷地前進著、發展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02年11月在北京舉行。此時,鄧小平、陳雲、葉劍英等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的主要領導人、老一輩革命家均已作古。但是他們所創立的交班戰略已被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傳承下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的組成,表明鄧小平交班戰略正走向成熟期,預示著鄧小平提出的黨的交班戰略將繼續不斷地傳承和實施,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將永遠保持蓬勃的朝氣,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勝利。

(作者單位:江蘇省委黨史工辦)

論鄧小平的人才思想

趙建民邵珠國張鵬鄧小平關於人才建設的戰略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科學指南。

一、鄧小平關於人才問題的主要思想

1.高瞻遠矚的重才思想

人才問題,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鄧小平反複指出,人才問題,關係到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早在1979年就強調指出:“中國的穩定,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強的人來接班才能保證。”在南巡談話中更加明確地指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人才問題,事關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鄧小平高屋建瓴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指出選擇培養中青年幹部問題的重要性。“這個是戰略問題。是決定我們命運的問題。”他提醒全黨,不實現幹部四化,不僅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而且可能要亡黨亡國。

隻要我們把年輕幹部培養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

人才問題,事關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為我們製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那麼如何實現四個現代化?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必須有知識、有人才。”鄧小平的思想和論點,是在深刻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同時,借鑒了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搞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