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係於人才。鄧小平明確指出:“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後的幾代人身上。”並尖銳地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我們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係到大局的是這個事。”
發展經濟依靠人才。鄧小平認為:抓住機遇發展經濟,必須抓住人才,沒有人才保證,就無法真正地抓住機遇,也無法用好機遇。
在談到人才的作用時,他不無感慨地說:“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麼事情也搞不好。一九七五年我抓整頓,用了幾個人才,就把幾個方麵的工作整頓得很有成效,局麵就大不一樣”。
事業興旺需要挖掘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的發展,知識和掌握知識的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可貴。現代化事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他提出要“有意識地發現、選拔、培養、幫助一批專業的人才”。並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們並不是沒有人。好多人才沒有被發現,他們的工作條件太差,待遇太低,他們的作用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鄧小平高屋建瓴,告誡我們:“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人才問題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成敗,是我們國家麵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他一再強調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1984年,他在中央顧問委員會討論《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時說:“這個文件一共十條,最重要的是第九條,當然其他各條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條,概括地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八個字”。
二、發現培養人才,貴在及早
領導者負有發現培養人才的重要職責。他鄭重提出:“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關鍵在領導”。並強調指出“善於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成熟的主要標誌之一。”這就前所未有、難能可貴地把人才問題與領導者的責任和水平掛起鉤來了,明確了領導職責。
果斷起用放手提拔人才。他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我們現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沒有很好地發現,發現了沒有果斷地起用”。甚至不無遺憾地指出:“我們要開一條路出來,讓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長,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
大膽起用、早早鍛煉、增長才幹。鄧小平提出了一係列主張和措施,為人才的脫穎而出打造有利環境和機製。在人才標準上,打破“左”的禁錮,堅持任人唯賢,拓寬選人視野,破除求全責備思想;在製度上,“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於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製度、人事製度。”在人才培養和使用上,要大膽使用,讓他們早早走上關鍵崗位,早早得到鍛煉。多壓擔子,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培養人才從中小學抓起。他在1977年5月談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時就指出:“抓科技同時必須抓教育。從小學抓起,一直抓到中學、大學。”1978年在《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他又明確指出:“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曆史的責任。”他把及早培養人才看作是時代的重托、曆史的使命,是一項戰略性任務。
人才建設大有作為。他深刻指出:“人才建設是個戰略問題,現代化戰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他滿懷希冀:“科學的未來在於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充滿信心。
鄧小平向全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尤其是黨政各級組織部門熱情呼籲:“我們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組織上,迫切需要大量培養、發現、提拔、使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比較年輕的、有專業知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親手打開了人才輩出、新秀湧現的春天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