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發展(12)(1 / 3)

他說:“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鄧小平預見,21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訂高科技發展計劃,我們要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不能隻看到眼前。“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不能安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然而,“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二十年。科研人員美國有一百二十萬,蘇聯九十萬,我們隻有二十多萬,還包括老弱病殘,真正頂用的不很多。”因此,我們要“建設宏大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我們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要有一支浩浩蕩蕩的工人階級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大軍,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造就這樣的隊伍,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嚴重任務”。“所以,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國執行改革開放政策,爭取在五十到七十年時間內發展起來。”自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經濟體製改革,還是科技體製改革,他始終最關心的是人才問題。不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從國家的現在、將來著眼,鄧小平都始終把人才問題當作我們黨和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國際戰略問題和關鍵問題。他強調改革開放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隻有有了成批的傑出人才,才能帶動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鄧小平關於團結人才,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偉大戰略藍圖

為造就一支浩浩蕩蕩的工人階級的又紅又專的人才大軍,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鄧小平依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適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團結人才的構想,並且第一次把它上升到戰略發展高度。

(一)要創造一種重視人才、有利於人才輩出和吸引人才的社會環境

1.要創造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吸引人才的社會軟環境

鄧小平認為,必須首先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當務之急就是要從戰略高度上形成共識,強化對人才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危機感,促使各級黨委特別是主要負責同誌真正用戰略眼光來考慮人才的問題。要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造成一個客觀良好的社會軟環境,才能使人才不斷湧現,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他多次特別強調指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不論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都是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也是勞動者。

將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更分不開來。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許多工人的工作就是按電鈕,一站好幾小時,這既是緊張的、聚精會神的腦力勞動,也是辛苦的體力勞動。要重視知識,重視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要承認這些人是勞動者。”“我們要提高人民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不但學生應該尊重教師,整個社會都應該尊重教師。……對於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大張旗鼓地予以表揚和獎勵。”“希望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在這個問題上來個大轉變,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於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製度、人事製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堅決同一切壓製和摧殘人才的現象作鬥爭。”他告誡全黨說,我們一定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同時也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們國家麵臨著現代化建設巨大任務的形勢和現有大批幹部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實際,要堅決克服那種不從長遠看問題的短視觀點,必須營造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鼓勵人才成長。在這方麵,“工作做得越好,越有成績,就會使全國人民越加懂得知識的可貴,推動大家都來尊重知識,學習知識,掌握知識。人們正在通過你們的工作,來評價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評價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而且,鄧小平還提出要創造一種吸引海外學子回國做貢獻的氛圍:“老科學家、中年科學家很重要,青年科學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怎麼樣,都可以回來,回來後妥善安排。這個政策不能變。告訴他們,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希望大家通力合作,為加快發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多做實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不隻我們高興,人民高興,國家高興。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

2.要為人才創造一種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的必要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

必要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是人才發揮其價值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關鍵,隻有具備了必要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人才才能夠集中精力去發揮他們的才能,去做創造性的工作;也隻有給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才能更好地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鄧小平針對長期以來,在幹革命隻講奉獻而不講物質利益的社會環境中,不僅使人才的待遇普遍偏低,隻能維持最低生活需求,而且使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重大打擊的狀況,特別強調要解決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環境問題。他提出:“知識分子的待遇太低,這個問題無論如何要解決。”“我們不論怎麼困難,也要提高教師的待遇。……要把‘文化大革命’時的‘老九’提到第一”。他叮囑,特別要注意解決好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尊重他們,會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