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防費支出的低水平,不僅反映在國防費的絕對值上,而且也反映在國家國防負擔的相對比例上。近20年來,中國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在下降。1978年為4.63%,1980年為4.29%,1983年為2.98%,1986年為1.97%,1988年為1.46%,1991年為1.53%,1993年為1.23%,1997年為1.09%。
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中國國防費的相對比例也是較低的。1997年度中國與部分國家國防費占財政支出比例和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美國為16.20%和3.40%,俄羅斯為19.70%和3.80%,英國為8.20%和2.80%,法國為12.10%和2.40%,日本為6.40%和0.9%,韓國為20.40%和3.20%,中國為8.80%和1.09%,綜合分析比較研究,在發展中國家,國防費支出大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4.5%和中央政府開支的18%以上。雖然,80年代開始中國爭取到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環境,然而對中國的安全的威脅並沒有消除,“中國威脅論”等一度在國際社會泛濫,“台獨”給我國安全也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我國的國防費投入應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和中央政府開支的適當比例。才能實現打贏信息化戰爭,建設信息化軍隊的目標。
(作者單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遏製與打贏——試論鄧小平軍事戰略的著力點
習開宇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從我國的國家性質、國家利益和國家發展狀況出發,明確指出:“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采取什麼方針?我讚成就是’積極防禦‘四個字。”貫徹這一戰略方針,要把和平時期遏製戰爭和戰爭時期打贏戰爭統一起來。遏製與打贏相統一,是鄧小平軍事戰略的著力點,也是在軍事戰略指導上貫徹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基本要求。兩者的統一克服了軍事戰略功能上的單一性,從而使軍事戰略方針能夠更好地獲得其應有的戰略效益。
一、“遏製”是鄧小平軍事戰略的重要內容
鄧小平在1985年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力量的發展,是製約戰爭力量的發展。現在樹立我們是一個和平力量、製約戰爭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在經濟建設被確認為國家的中心任務後,鄧小平根據整個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改變建國後側重以實戰為主的軍事戰略,提出必須把遏製戰爭、維護和平作為軍事戰略的重要內容,以保障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一)“遏製”是和平時期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世界大戰和針對我國的全麵戰爭在較長時間內打不起來。但由於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還未退出曆史舞台,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不斷,我國的國家安全仍然受到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遏製”成為和平時期保障國家安全和穩定的重要手段。鄧小平充分認識到,隻有擁有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力量才能有效發揮“遏製”作用,指出“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我們一定要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上述思想,不僅是要求我軍提高作戰能力,同時也要求我軍提高威懾能力,提高對多種威脅的遏製能力,製止戰爭的發生,以贏得更長的和平時期,全力發展經濟建設。當今世界,國家安全的觀念與內容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9·11”事件之後,恐怖主義上升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如何防止恐怖主義對國家的襲擊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在對主要敵對國家進行遏製的同時,加強對威脅我國安全的恐怖主義的遏製,正成為鄧小平軍事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遏製”是適應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要求的重要保證。
鄧小平在正確分析當今世界主要矛盾,實事求是地估量了當今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後,指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還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後,謀求世界和平與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主要潮流。大多數國家都把提升綜合國力作為本國工作的重點,我國的工作重心也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就要求我們的軍隊應當首先發揮其遏製戰爭的功能,維護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因此,鄧小平反複指出,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我們不能放鬆警惕,必須對突發事件有所準備,要隨時準備應付不測事件,有效的遏製戰爭。遏製作用發揮的好,就表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能為我國贏得一個和平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給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可靠的安全保障。目前;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尤其是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在最近幾次國際危機中越來越突出。因此,在相對和平時期,要想把我國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發揮好,就必須發展軍事力量,提升遏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