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淺談鄧小平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思想(13)(1 / 3)

對國際形勢的科學分析與判斷,特別是時代觀的確立,是製定正確的國際戰略的前提條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重新認識戰爭與和平問題,並科學地做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個大問題”取代“戰爭與革命”的新判斷。他指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係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意義。”對於這一問題的認識,小平審時度勢,首先判定了我國周邊的安全環境,做出了在較長的時間內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重要論斷。他認為,製約戰爭的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世界大戰與核戰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打不起來,“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和平已取代戰爭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其次,小平強調發展問題是個核心問題。世界各國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迫切地要求集中精力發展民族經濟,努力增強綜合國力。但發達國家愈來愈富,而發展中國家卻變得愈來愈窮,即發展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了。

對於和平與發展時代觀的理解有三個緊密聯係的基本點:第一,和平問題和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最突出的問題,發展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任務,發達國家也麵臨著一個再發展的問題;和平也不隻是少數國家的責任,而是各國人民的強烈需求、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問題,都不像這兩個問題事關全局,如此有全球性和戰略性。第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促進發展。發展居於核心地位,經濟建設的因素上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進一步減小。第三,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堅持不懈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可靠維護和平;解決南北矛盾,促進發展。鄧小平關於戰爭與和平的這一時代主題觀的確立,為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工作重點轉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二)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堅決反對霸權主義

鄧小平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明確提出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將我國國家利益作為製定中國國際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全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鄧小平明確指出:在國際事務中,一切都要服務和服從於有效維護與全麵增進國家利益這個“最高原則”,“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要利用國際環境的有利條件,全麵增進我國的經濟利益,並且有效地維護與增進我國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與文化利益。中國奉行國家利益第一的原則,但中國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在著眼於自身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曆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並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這樣就可以求同存異,促進世界各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友好合作,達到利益雙贏與共同繁榮的局麵。

為維護世界和平,就要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鄧小平對戰爭的根源與避免戰爭的可能性作了明確的分析和區分。他指出“現在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是戰爭的根源。”他還指出“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製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就必須反對霸權主義,但並不等於要以消滅帝國主義國家為前提和條件。“誰搞和平,我們就擁護;誰搞戰爭和霸權,我們就反對。”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也要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是在資本主義世界體係和世界經濟、世界政治正式形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帶有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鮮明烙印,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產物。在政治事務上,以強淩弱、以大壓小、以富欺貧、隨意幹涉別國內政的現象仍然嚴重存在。在經濟領域,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係、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征的國際貿易體係、以不公平權力分配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係,從各方麵阻礙與限製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南北差距越來越大,世界發展問題不但沒有隨著世界財富總量的增多而解決,而是越來越嚴重。基於此,鄧小平指出:“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隻有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我國才能有效的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切實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與國際市場,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