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主題,是指在一個曆史時期內世界上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20世紀70年代前,毛澤東認為當時的曆史時代仍然是列寧提出的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戰爭與革命是時代的主題。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國際形勢在總體上進一步趨於緩和。鄧小平在糾正毛澤東在關於國際局勢認識上的一些偏差,對國際形勢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
隨後,他多次就世界時代主題的轉換——由“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進行論述。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鄧小平逐漸形成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論斷,是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的基石,其他外交戰略無不打上和平的烙印。
和平的宗旨體現在我國對外政策的綱領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對外政策的綱領。和平一直是我國對外政策的目標。鄧小平認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對第三世界有特殊的意義。霸權主義的受害者不是美國、蘇聯,不是歐、日、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二次大戰後,大戰沒有打,小戰卻在第三世界國家打得不斷。其根源是霸權主義在這些國家挑撥插手。大國利用第三世界的衝突達到自己的目的,使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受害。第三世界所處的地位和切身利害關係決定了他們是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主力。為了強調和平,鄧小平認為,反對超級大國霸權主義也就是維護世界和平。
和平體現在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構成的一套原則。五項原則中的基本原則或總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國際法學者認為,主權是每個國家和人民在其對內和對外事務中享有政治上的獨立性,不受任何外國的控製。國家主權意味著該國在對內、對外政策上的自主性,不受外國統治的獨立性。我們常說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指這種獨立性。在五項原則中第一項是前提,後三項是第一項的補充,最後一項是落腳點。或者說,前四條是前提,和平共處是目的。和平成了我國政府外交工作中的一麵旗幟。鄧小平在談到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它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範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①還認為,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曆史恩怨,不去計較社會製度的差別,不分國家大小強弱都平等相待。這是對和平共處的深刻的闡述。
和平體現在鄧小平製定的一係列外交方針上。鄧小平指導我們以“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方針調整外交戰略。為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為了世界和平和穩定,我國及時調整了中美關係、中俄關係、中日關係、中歐關係,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麵對複雜的國際環境,鄧小平堅持“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方針。1989年中國出現政治風波後,蘇聯東歐接著發生劇變。對此,美國以及一些西方國家得意忘形,企圖使中國步蘇東的後塵。由於他處變不驚,審時度勢,使中國在驚濤駭浪中維護了國家和平,經濟得到了發展。在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製”基本方針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祖國大陸與台灣結束了長期隔絕狀態,兩岸各方麵交流蓬勃發展,“台獨”分裂企圖不斷受到有力打擊。“一國兩製”解決了香港、澳門回歸問題,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曆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範例。
二、和平體現在可操作性強的外交策略層麵上,鄧小平采取的外交措施、外交方法,無不體現中國人民對和平的追求和維護
鄧小平外交戰略始終把和平作為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戰略上首先考慮的是和平,策略上更是具體地體現和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