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侵犯脊柱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疑難病,屬血清陰性脊柱骨關節病。
本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和脊柱,早期多有腰、髖部酸痛及僵硬,晚期多出現脊柱強直及駝背畸形。20世紀50年代稱本病為“類風濕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中樞型”,後來逐漸發現二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80年代獨立出來,稱之為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屬中醫“痹證”大範疇。《素問·逆調論篇》曰:“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攣節也。”《素問·痹論篇》曰:“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金匱要略》雲:“諸肢節疼痛,身體羸。”以上大體指出了本病證候特點。
國外Kellgren綜合各家報道,認為本病平均發病率為0.1%,國內曹慶等(1987)報道為0.197%。本病好發年齡為16~30歲,而以16~25歲最多見。男性發病率顯著高於女性,男女之比各家報道不一:Bauer為20∶1,Polley為9∶1,郭巨靈為10∶1,胡有華為7∶1,平均為(12~14)∶1。
目前,西醫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和藥物。廣大中醫界同仁通過近十幾年的探索,對其證治規律有了較深刻的認識,運用中藥等方法取得了較好療效。
第一節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機
一、現代醫學的認識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大體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遺傳學說
國內外學者都認為本病有較強的家族遺傳傾向。West(1948)曾用統計學證明多數患者發生在一個家庭的意義。郭巨靈觀察到兄弟、父子同患本病者較多。Brewerton等(1973)發現典型患者中HLA-B27的陽性率高達96%,其直係親族中陽性率達51%,而普通人群中陽性率僅為4%。還有人認為HLA-B27就是本病的基因。
(二)感染學說
Romanus(1953)強調生殖泌尿係感染是本病的重要因素,89%的患者有生殖泌尿係感染(前列腺精囊炎)。
(三)自體免疫學說
有人認為身體可能出現一種隱蔽抗原或自身組織的抗原性發生改變成為致病抗原,或自體的免疫穩定機製被破壞,導致側“禁珠”細胞出現,從而發病。
(四)其他因素
如外傷、甲狀旁腺病、肺結核、上呼吸道感染、鉛中毒、淋病、局部化膿性感染、內分泌或代謝缺陷及過敏等。
病變首先侵蝕脊柱附近的關節滑膜、關節囊、韌帶及肌腱附麗處,出現充血、水腫及圓細胞浸潤,逐漸形成肉芽組織,關節軟骨破壞後形成纖維組織。關節囊、韌帶及肌腱發生骨化,形成韌帶骨贅(syndesmophyte),以致脊柱出現“竹節樣”強直。肋椎關節受累則影響心肺功能。本病還可侵犯心血管,出現心髒主動脈瓣肥厚、纖維化(但不融合)。約20%者發生虹膜炎,35%並發類風濕關節炎,嚴重病例約2%發生寰樞椎自發性脫位。
二、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發展包括兩方麵的因素:一是機體正氣的盛衰,二是外邪侵襲。病變部位主要在脊柱,尤其是腰骶部。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髓充骨,故與骨的關係尤為密切,正氣虛以腎氣損為主。正氣虛則衛外不固,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邪阻經絡,氣血瘀滯,一則“不通則痛”,二則氣血不周行以濡養筋骨而出現“不榮則痛”。另外,正氣不足,髒腑功能失調,出現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病邪留滯腰背經絡筋骨,日久傷筋敗骨,病程纏綿不已,終至脊柱強直彎曲變形。
(一)腎氣虧虛
腎藏精,主骨生髓,主人體的生長發育,腎精的盛衰與骨的生長發育及抗病能力有密切關係。腎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如果先天之精不足,則骨髓、骨骼必然衰弱;若先天之精充足,而後天之精不足以補養,則骨髓、骨骼也得不到發育生長,抗病能力下降,乃至出現病變。
因此,腎氣虧虛,精失去調節則骨病;反之,骨病也累及腎。《外科集驗方》有“腎實則骨有生氣”之說,闡明了腎氣不僅是骨骼生長修複的能源,也是骨骼抗病能力的來源。唐宗海說:“骨內有髓,骨者髓所生,周身之骨,以脊背為主,腎係貫脊,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進一步指出了腎精與脊柱的關係。
1.年齡與發病
“丈夫八歲腎氣實”、“二八腎氣盛”、“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此為常也;反之,腎精不足,則筋骨失養,抗病能力下降。此乃本病好發於16~30歲的基本原理。
2.性別與發病
男為陽,女為陰。腎氣虧虛在女子多表現為陰血不足,在男子多為陽氣虛弱。本病主要病位在脊柱,足太陽經行於脊柱兩側;督脈行於後正中線,有“陽脈之海”之稱,因而本病最易耗精傷陽,此乃男性多患本病的原因。
3.腎與病位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曰:“腰者腎之府”,“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腎氣已虛,腰必痛矣”;腎又主生殖,若腎氣虧虛,則首先反映於腰及生殖泌尿係統。
4.腎與遺傳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腎精與遺傳及自身免疫係統有密切關係。
總之,腎氣虧虛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內因。
(二)感受外邪,經脈阻滯
風寒濕熱之邪是本病重要的外在因素,如久居、工作於潮濕陰寒之地,夏日貪涼露宿,久臥當風,或冒雨涉水等,外邪入侵,痹阻經絡,氣血津液不得流行布散,形成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進一步加重經絡阻滯,筋骨不得濡養,終成本病。《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寒濕之邪日久可化熱,故有些患者伴見熱象。最近有人對90例本病患者調查發現,66.7%係潮濕、寒冷影響而引發本病。
總之,正氣不足,則易受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誘發或加重病情。
第二節 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