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是指由於脊柱骨關節的退變及其繼發的各種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其周圍的軟組織,並產生相應臨床症狀者。本病名稱較多,如“增生性脊柱炎”、“肥大性脊柱炎”、“老年性脊柱炎”、“退行性脊柱炎”、“脊柱退行性關節炎”、“脊柱骨性關節炎”及“骨質增生症”等。由於本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軟骨退變和骨質增生,而不是炎性改變,且其退變不僅在椎體,更重要的是包括小關節的退變,因而稱為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更符合病理及臨床實際。
本病可發生於脊柱各段,但以負重和活動度較大的頸、腰段多見。一般認為由於腰段發病率明顯高於頸段,且二者解剖特點、生理功能有顯著區別,其病理過程各有特點,故人們提及本病時一般指腰段脊柱。本章討論的也是指腰椎退行性骨關節病。一般認為本病發病率腰椎6/10、頸椎3/10、胸椎1/10。頸段的有關內容請參閱第四章頸椎病有關部分。
本病是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是引起腰背痛或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屬於中醫“腰腿痛”、“腰痛”、“痹證”等範疇。多見於中老年人,男多於女,身體肥胖者、運動員及體力勞動者,其發病較早較多。據西方文獻記載,退行性骨關節病變曾在公元前約4萬年的古人類骨化石中見到過。此病係人體整個退化過程的一種局部表現,退變一般發生在中年以後,並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但也可見於30歲左右的青年人。因病變的部位不同,輕重各異,故不一定都能產生臨床症狀。各種勞損、外傷、感受風寒濕邪是本病發生的重要誘因。退變的程度與症狀的程度有一定關係,但並不完全一致,這說明退變本身不一定是惟一的直接原因,隻有在體內外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臨床症狀。
第一節 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的病因病機
腰椎的關節包括兩大部分。①椎間連接:由上下椎體間的椎間盤及其周圍的韌帶組成。②小關節:由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組成。前者是脊柱主要的承重部位。後者也擔當著脊柱負重的一部分主要功能,尤其在脊柱處於後伸位時,其主要負荷即通過小關節來承擔。因此,脊柱的退行性改變應當包括此兩大部分,隻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在整個退變過程中,一般來說首先出現退變的是椎間盤,繼而出現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及小關節的改變。
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在脊椎退行性變中有重要意義,腰椎間盤退變出現最早,並以它為中心繼發其他組織的退變。另外,各種原因導致其周圍的軟組織挫傷出現的運動障礙,可促使間盤退變加快。脊椎退變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近年來的研究證實與年齡增長、組織老化、長期負重、慢性積累性損傷及老年人肥胖、內分泌障礙等因素有一定的關係,其中年齡增長是重要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髓核內水分在逐漸減少,彈性降低,不能將壓力均勻地分布於椎體,使椎體產生應力集中,長期反複的震蕩、衝擊和磨損,使椎體邊緣發生保護性反應即骨質增生。這是機體的正常保護性反應,故大部分人沒有症狀。但如果骨質增生的程度、部位不恰當,刺激或壓迫其周圍的相關組織,則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從而成為病理因素。如後緣骨刺可刺激後縱韌帶或壓迫脊髓,後外側骨刺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骨刺可刺激周圍組織產生腰肌痙攣疼痛。各種原因導致軟組織的炎症、水腫及痙攣等可與骨刺相互作用而產生相應症狀。
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導致小關節鬆弛、小關節失穩、上關節突下沉,失去正常關係,可出現損傷性滑膜炎的改變,關節滑膜積液,引起下腰痛。出現滑膜炎時,小關節麵軟骨失去營養,出現裂隙及不平整。小關節失穩後易遭受垂直應力及旋轉剪力的損害,也可出現滑膜炎性改變。關節滑膜有極為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任何擠壓因素或炎症時,均可產生疼痛及肌肉痙攣,臨床可出現腰背疼痛或強直等症狀。
在以上退變的同時,椎體周圍的肌肉、韌帶等附著點也發生退變,易遭受外力損傷或受外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出現該部位的微血管反應,產生致痛物質,從而產生局部疼痛等症狀。
本病多見於老年人,與肝腎虧虛有密切關係。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肝血虧虛則筋失所養,不能“束骨利節”,可致脊柱穩定性降低。腎精充足則骨骼堅強有力,腎精虧虛則不能生髓充骨,而發生退行性改變。《素問·脈要精微論篇》雲:“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肝腎虧虛,筋骨不堅,腰椎活動不靈活,且不耐勞作,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如長期過度腰部伸屈活動,或跌仆、閃扭,均可導致腰背部筋骨受損,出現氣血瘀積,經絡阻滯的病理狀態而發生腰背疼痛。年老體虛、衛外不固,風寒濕熱之邪可乘虛入侵,邪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腎虛氣化失常,影響津液的正常運行輸布,水不正化而變為痰濕之邪,停滯於腰背經絡,進而影響氣血運行,可形成痰瘀互阻的病理狀態。
總之,中醫學認為正虛邪實乃本病的病機關鍵。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是發病的內因,痰、瘀及風寒濕邪閉阻經絡是其外因。內外因相互作用,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第二節 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的診斷要點
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的診斷要點如下。
(1)起病緩慢,腰背部酸痛、沉重、不靈活或有束縛感。
(2)晨起或久坐起立時,疼痛不適感明顯,稍微活動後,可減輕或消失,但過度勞累後症狀又加重,休息後減輕。
(3)急性發作,症狀加劇時,活動困難甚至臥床不起。疼痛可放散至臀、大腿,偶爾到小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