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療方法
本病的治療以推拿為首選方法,可配合中藥及針灸等療法。
(一)推拿療法
1.坐位脊柱旋轉法
參見第五章“腰椎間盤突出症”。
2.斜扳法
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髖膝關節稍屈曲,健側髖膝關節伸直。術者麵對患者站立,一肘放於其臀部,另一肘放於其肩前,兩上肢反向用力推扳,使上身旋後,骨盆旋前。同時令患者盡量放鬆,旋轉至最大限度時,術者兩肘突然穩妥用力推扳,此時可聽見清晰的彈響聲(圖8-11)。
圖8-11斜扳法注意:在最後用力推扳時,兩肘用力應帶有向上、下相反方向的牽拉力,以使小關節間隙加大,嵌頓的滑膜得以解脫,並可防止損傷小關節麵。
3.背抖法
患者站立位,術者背對其背,並以兩肘勾住患者兩肘,彎腰用臀部抵於患處,將患者背起,離地後令患者全身放鬆,術者左右晃動臀部(幅度要小,逐漸加大)。術者屈髖屈膝,然後突然用力伸直膝關節,多能聽到彈響聲,示複位成功。
因本病後伸受限,應用本法時多可加重疼痛,故施術前可先行局部封閉。
4.牽抖法
患者仰臥位,髖膝自然屈曲。助手雙手拉住患者兩腋部,術者兩手分別握住患者雙踝,並順勢將膝關節伸直,雙下肢與床麵的角度以不加重原有疼痛為度。先順勢對抗牽引,以擴大關節間隙,解脫嵌頓之滑膜。然後用力將患者上下抖動數次。最後放平雙下肢,令患者改為俯臥法,在患處行推、揉、、叩擊等手法。
注意:手法後應囑患者適當臥床休息2~3日。1周內避免腰部劇烈旋轉活動。以後注意堅持腰背肌練功,增加脊柱的穩定性,以防止病情複發。
(二)針灸療法
取雙側承山、委中、腎俞、昆侖、腰陽關等穴,單純針刺或針灸並施。
對於腰痛嚴重者,可針刺人中、齦交穴,用強刺激手法,並配合腰部活動。
(三)中藥療法
參考本章第一節“急性腰肌扭傷”。
第四節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又稱“第3腰椎橫突周圍炎”,“腰3橫突滑囊炎”、“第3腰椎橫突痛”等,是以第3腰椎橫突部位明顯壓痛為特征的腰部損傷性疾患。以前對本病的認識不足,多籠統歸於“慢性腰痛”、“腰肌纖維組織炎”及“風濕病”等疾病。本病好發於從事體力勞動的青壯年,多有輕重不等的腰部外傷史。
一、病因病機
L3是腰椎生理前凸的頂點,居於5個腰椎之中,是腰椎前屈後伸、左右旋轉時的活動樞紐。L3橫突最長(力臂長),故所受杠杆作用最大,附於其上的韌帶、肌肉、筋膜、腱膜所承受的應力也最大,故最易於損傷,重者可發生橫突撕脫骨折。
(一)慢性勞損
日常活動中,腰椎活動次數僅次於頸椎,且承重較大,骨性結構穩定性較差,需靠其周圍的肌肉、韌帶等來增加其穩定性,因而附麗於橫突上的軟組織最易受頻繁牽拉,特別是長期從事彎腰及身體扭轉活動的職業,導致橫突周圍發生充血、水腫、纖維增生等慢性炎症改變,或形成肌疝,刺激或壓迫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或因肌肉上下滑動於L3橫突形成保護性滑囊,一旦發生炎症即產生疼痛。
(二)急性外傷
如突然彎腰、扭轉,導致橫突肌肉附著處撕裂、出血、血腫,繼而出現肌緊張和肌痙攣,刺激或壓迫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而產生急性劇烈疼痛。若失治,日久則變為慢性疼痛。
二、診斷要點
(1)有腰部急慢性損傷史。
(2)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晨起或彎腰時症狀明顯,長期彎腰直起時困難,但略加活動後減輕。
(3)疼痛多呈持續性。急性損傷者,疼痛可放射至臀、腿部,但一般不超過膝關節。
(4)症狀不因腹壓增高(如咳嗽、噴嚏等)而加重。
(5)L3橫突端有明顯壓痛點,有的可觸及活動的肌肉痙攣結節(圖8-14)。
(6)X線檢查L3橫突過長、左右不對稱。
三、鑒別診斷
應注意與腰突症、急性骶髂關節紊亂症、梨狀肌綜合征、腰椎小關節紊亂症、急慢性腰肌損傷等相鑒別。本病壓痛點部位明確,固定不移,於橫突尖作普魯卡因封閉後,疼痛立即消失,是有效的鑒別方法之一。
四、治療方法
(一)推拿療法
先於腰部用分推法和法,然後將拇指按在第3腰椎橫突的頂端,用揉、撚法。撚揉的時間宜長些,最好使腰部肌肉放鬆。
(二)中藥療法
1.治療原則
補益肝腎,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2.常用方藥
(1)獨活寄生湯或補腎活血湯加減,水煎服。
(2)中成藥:壯腰健腎丸、六味地黃丸、健步虎潛丸等均可選用。
(3)外用藥:寬筋湯熱敷患處。
(三)針灸療法
1.三棱針挑刺法
於第3腰椎橫突纖維性硬結處,用三棱針挑刺,以挑破表皮(出血)及部分肌纖維斷裂為度。每周1次,最多3次。
2.體針
針刺委中、足三裏、三陰交、腎俞等穴,出針後拔火罐。
(四)小針刀療法
於病變處常規消毒,鋪無菌巾。用小針刀(刀刃順肌纖維方向)向橫突尖部(即壓痛點)刺入,直達橫突尖部骨麵。然後緊貼骨麵縱橫剝離,充分鬆解後出針,無菌包紮。
可配合用潑尼鬆龍25mg加0.5%普魯卡因5~10ml,於剝離處封閉。一般一次即愈。若仍有餘痛,可於5日後再做一次,最多不超過3次。
(五)功能鍛煉
起床後站立,兩腿分開與肩等寬,雙手叉腰,兩拇指端按於第3腰椎橫突尖部,然後做腰部的旋轉動作,每日1次,每次10分鍾左右,如此經常鍛煉多能取得良好療效。
(六)手術療法
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疼痛較重者,可手術切除部分第3腰椎橫突及L2、3神經感覺支。
第五節 臀上皮神經綜合征
臀上皮神經綜合征,亦稱“臀上皮神經嵌壓症”、“臀上皮神經損傷”、“臀上皮神經炎”、“腰臀部筋膜炎”等,是以一側腰臀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急慢性損傷性疾患,在腰腿痛疾患中頗為多見,國內有資料報告在腰部急性軟組織損傷中,本病占40%~60%。青壯年發病率最高,病程長短不一,急性損傷較多見。本病屬中醫學中的“傷筋”、“筋出槽”等範疇。
一、病因病機
一般認為,臀上皮神經由L1~3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構成。有的學者認為,臀上皮神經可來自T12~L4神經後支的外側支,並且各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間均有吻合。
臀上皮神經行程較長,穿行於肌肉、筋膜及骨纖維性管之中,全程有6個固定點:①出孔點,從椎間孔發出後穿出骨纖維管處;②橫突點,即行經橫突的背麵和上麵時被纖維束固定的部分;③入肌點,即該神經進入骶棘肌處;④出肌點,即穿出骶棘肌處;⑤出筋膜點,即走出深筋膜並穿行於皮下淺筋膜層處;⑥入臀點,即走行皮下跨越髂脊進入臀部的部分。當腰部伸屈、旋轉活動時,由於該神經較為固定,故容易受到牽拉,特別是在入臀點處,要通過淺表的骨纖維管道,腰部活動時此段神經移動幅度較大,易致勞損、變性和再生,以致整個神經幹變粗,從而影響其在骨纖維管中的活動。
臀部的軟組織外傷、出血、水腫致骨纖維管道發生炎性改變,也可壓迫該神經。髖骨部位的各種手術,可影響該神經的正常解剖關係,故手術時宜注意保護。有人認為,臀上皮神經綜合征患者,大多數髂骨發育有缺陷,站立或端坐時髂脊高聳、外翻,髂脊下方內凹明顯,向前彎腰或身體旋轉時,有一分力促使臀上皮神經與其下剝離,不利於平複,易在外力作用下發病。
此外,腰部的各種急慢性損傷導致的軟組織充血、水腫及肌痙攣等,可刺激或壓迫行走於腰部的臀上皮神經而發生臀腰疼痛。由於創傷及炎症刺激通過脊神經後支傳入中樞造成反射性下肢疼痛,故患者常伴有下肢串痛(多不過膝)。
總之,各種原因導致臀腰部軟組織的急慢性炎症改變→刺激或壓迫臀上皮神經→(反射性)使其周圍的軟組織緊張或痙攣→(反過來)又加重對臀上皮神經的損害,如此則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本病的病理特點。
中醫學將神經歸屬於“筋”的範圍,筋傷血瘀,經絡不通,複感風寒濕等外邪,致筋失所養,從而出現筋脈拘攣,“筋有弛張卷攣,翻轉離合”的各種症狀。《內經》曰:“肝主筋,肝藏血,肝血虧虛,則筋失所養。”張潔古《活法機要》中有“惡血必歸於肝”之說,凡腰臀部跌仆扭閃等,而有惡血留內者,則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於肝。可見,肝與本病的關係較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