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急性腰肌扭傷
急性腰肌扭傷是指腰部突然遭受間接暴力而致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等的一種急性損傷,俗稱“閃腰岔氣”。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最多見,體力勞動者較多見。
腰部脊柱是一獨立的支柱,承擔人體重量的1/2以上,並承擔複雜的運動功能,其前方為鬆軟的腹腔,附近隻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而無別的骨性結構加固。因此,在持重和運動中,其本身和周圍組織最易受到損傷。以前多稱“急性腰扭傷”,我們認為此病名較籠統,包括急性腰肌扭傷、急性腰椎小關節紊亂等多種急性損傷疾病,故應將其區別開來,以利於臨床治療。急性腰肌扭傷主要是指位於腰部的骶棘肌及其筋膜的扭傷,多發生於腰骶交界處。
腰肌扭傷新傷者易治且效佳,但若失治或治療不當,則可轉為慢性,或外感風寒濕之邪者則難於速效。
一、病因病機
本病常見於搬運、機械、建築工人和長期從事彎腰工作、平素缺乏體力鍛煉的人。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比較深刻,《金匱翼》曰:“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其脈澀,日輕夜重者是也。”扼要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及主要症狀、體征。
(1)在扛重、抬重、搬重時,兩側用力不均而扭傷。如肩挑重物失足,重心突然轉向一側,使對側腰肌捩傷;兩人抬重物動作不協調,使一方身體重心突然轉移;搬重物時對其重量估計不足,突然用力上提致腰肌扭傷等。
(2)打球、遊泳等體育活動中不慎扭傷;久蹲突然站立,平走失足,上下樓梯滑倒;站立時姿勢不正,突然嗬欠、劇咳、噴嚏等均可突然發生腰肌扭傷。
以上各種原因使腰部過度後伸、前屈及旋轉,超過了腰部的正常活動範圍而使一側或兩側腰肌發生撕裂、出血,刺激壓迫腰部的感覺神經末梢而引起肌肉痙攣,局部氣血瘀滯、經絡閉塞,不通則痛,故局部出現腫脹疼痛等表現。正如《雜病源流犀燭》所雲:“跌仆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也。何言之凡人忽跌忽挫,皆屬無心。故其時本不知有跌與閃挫之將至也。而忽然跌、忽然閃挫,必氣為之震,震則激,激則壅,壅則氣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處,是氣失其所以為氣矣。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氣凝在何處,則血亦凝在何處矣。夫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
二、診斷要點
(1)傷後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持續不減,各方活動均受限。
(2)深呼吸、咳嗽及用力排便時疼痛加重。
(3)個別患者傷後疼痛不重,但休息一夜後腰部劇痛。
(4)有20%~60%的患者伴有臀及大腿後部的牽拉性疼痛。
(5)有明顯局限性壓痛點,多在腰椎棘突旁,深壓不向下肢放射。
(6)腰肌痙攣,脊柱側彎(多向患側傾斜)或平腰。
(7)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加強試驗陰性。
(8)X線片可有脊柱側彎及生理曲度變直。
三、鑒別診斷
(一)急性腰部韌帶損傷
疼痛較重,脊柱活動受限,尤以前屈為著;棘上、棘間處壓痛明顯,棘間隙可增寬。
(二)急性腰椎小關節紊亂症
疼痛程度較腰肌扭傷重,壓痛點限於棘突或棘突旁,且有深在壓痛。腰前屈尚可,後伸受限明顯。腰肌扭傷壓痛點較表淺,前屈受限明顯,而後伸尚可。
(三)腰突症
急性腰突症的早期,下肢未出現放射痛之前,易與腰肌扭傷混淆,可行動態觀察治療或做CT確診。
(四)棘突、關節突、橫突骨折
X線拍片即可鑒別。
四、治療方法
急性腰肌扭傷以針刺、推拿療效最好、最快。亦可配合中藥、理療等以提高療效,防止複發。
(一)一針一牽三扳法
1.一針法
先用三棱針將上唇係帶之粟粒大小的硬結刺破。然後將上唇捏起,用毫針刺人中穴(針尖斜向上45°),重刺激,留針30分鍾,每10分鍾撚轉1次。針刺後囑患者深呼吸,活動腰部。往往針後立見功效。
2.一牽法
患者俯臥位,術者立於患者足側,以雙手握住患者雙踝上,把雙腿提起,使腰部後伸,緩緩用力牽伸(與助手行對抗牽伸)。重複3次。
3.三扳法
(1)一扳:俯臥位。
1)扳肩壓腰法。術者一手以掌根按壓患者第4~5腰椎,一手將肩扳起,與壓腰的手交錯用力。對側再做一次。
2)扳腿壓腰法。術者一手以掌根按壓患者第3~4腰椎,一手將一側大腿外展抬起,與壓腰的手上下交錯用力。對側再做一次。
3)雙髖引伸壓腰法。術者一手以掌根按壓患者第3~4腰椎,一手與前臂同時將雙腿抬高,前後左右搖擺數圈,然後上抬雙腿,下壓腰部,雙手交錯用力。
(2)二扳:側臥位。
1)腰部推扳法。患肢在上屈曲,健肢在下伸直,術者立其背後,雙手扶持患者臀部,助手在前,雙手扶持其胸背部,二人協同向相反方向推和扳,使患者腰部獲得充分的旋轉活動。此法重複3次。
2)單髖引伸壓腰法。術者一手用力按壓患者腰部,一手握持患者大腿下端,並外展40°向後方位,使腰髖過伸30°左右,然後再做屈膝、屈髖動作。如此交替進行,重複3次。
(3)三扳:仰臥位。患者屈髖屈膝,術者雙手握其雙膝,過屈貼近胸前,先做左右旋轉活動,然後推動雙膝,使腰及髖、膝過度屈曲,反複數次。
術後讓患者臥床休息30分鍾再活動。
(二)針灸療法
以下幾種針刺方法可供臨床選用。
1.針刺威靈及精靈穴
威靈穴位於手背第2~3掌骨中點,第2指伸肌腱橈側凹陷處。精靈穴位於手背第4~5掌骨中點,第4指伸肌腱尺側凹陷處。刺0.3~0.5寸,得氣後緩慢提插撚轉並活動腰部,再留針30分鍾(行針2次)。
2.針刺後溪穴
可後溪透少府,後溪透合穀或後溪配人中。
(三)中藥療法
急性腰肌扭傷的基本病機為氣血瘀滯,或以氣滯為主,或以瘀血為重,然氣滯與血瘀並重者為多。《內經》曰:“氣傷痛,形傷腫。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於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於形也。”臨床上多將疼痛較重而無腫脹或腫脹較輕者,歸為氣滯型;疼痛、腫脹俱重者,稱為氣滯血瘀型。有腫無痛者則較少見,故未列血瘀型。
總的治療原則: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氣滯重者,以行氣為主,佐以活血通絡;氣滯血瘀並重者,活血理氣不能偏廢。
1.湯劑
(1)氣滯型
(症狀)腰痛以脹痛為主,時輕時重,痛無定處,腰部無明顯瘀腫。苔薄,脈弦。
(治法)行氣通絡,佐以活血止痛。
(方藥)複元通氣散加減。
木香10g,青皮6g,陳皮10g,烏藥10g,川楝子6g,元胡20g,穿山甲10g,當歸15g,蘇木20g,桃仁12g,柴胡6g,骨碎補15g。水煎服,日1劑。
(2)氣滯血瘀型
(症狀)腰部劇痛,痛有定處,局部瘀腫,痛處拒按,轉側不利,或伴腹脹便秘。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緊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方藥)活血止痛湯加減。
當歸15g,川芎10g,乳香6g,沒藥6g,枳殼10g,桃仁12g,大黃10g,陳皮15g,土元10g,木通6g,骨碎補15g。水煎服,日1劑。
2.中成藥
(1)活血丸30粒/次,日2次。
(2)跌打丸1丸/次,日3次。
3.單方
土鱉蟲60g,元胡30g,共為細末,每服3g,日3次。
五、劉氏臨證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