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29歲,職員。
主訴:腰痛2日。
病史:患者在2日前,因搬取重物,不慎扭傷腰部,當即疼痛劇烈,不敢活動,遂由人背往臨近醫院治療,不見效果,仍腰痛難忍。
查體:患者呈痛苦病容,腰部活動困難,L3~5棘間及棘旁(雙)壓痛明顯,腰肌緊張;直腿抬高試驗(-)。唇係帶有“報傷點”。
X線檢查:脊柱腰段變直,各椎體未見明顯異常。
診斷:急性腰肌扭傷。
辨證:腰傷後致瘀血流入經脈,滯而不宣,“不通則痛”,故腰痛似折,不敢俯仰。
治療:先采用一針法,針後患者即敢活動,且能自動行走,活動腰部。繼之采用一牽三扳法治療1次,腰痛悉退,已能自己步行回家。
(按語)治療本病首選“一針一牽三扳三壓法”,這是筆者臨床多年的實踐經驗,效果非常理想、可靠,立見功效。急性腰肌扭傷,緣由腰背部經絡氣血受創,致經脈瘀滯不得宣通,發為腰痛,病在督脈,《內經》雲:“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難經·二十八難》記載督為陽脈,起於前後二陰之間的會陰穴,上行合並脊柱之中,繼而上行至風府穴入屬於腦,又經過頭頂的百會穴,由鼻柱之中間至上齒齦之“齦交穴”而出。腰傷引起督脈經氣運行不暢,故腰痛似折,不可俯仰。而“齦交”乃督脈之端,督傷經阻,結聚於該穴,遂現“經結”(即“報傷點”)於斯,針之以宣通經氣。同時配刺“人中穴”,此穴亦督脈之絡也,是治療腰脊背痛項強之要穴。於是經氣通,血脈和,“通則不痛”。複以手法按摩,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理順腰肌筋絡以散瘀結之痛,其病自愈。
附:習慣性腰肌扭傷
習慣性腰肌扭傷,是指由於素體虛弱或急性腰肌扭傷失治,較輕外力即出現腰部疼痛,功能受限,且反複發作者。多發於40歲以上。
一、病因病機
“腰者,腎之府也。”老年人肝腎虧虛,精血不足,腰部失養,腰部諸結構穩定性降低,故腰部突然而輕微的伸、屈、扭轉外力即可導致腰部肌肉扭傷。
急性腰肌扭傷患者,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治療,腰部兩側肌力失衡,抵禦外力的能力降低,故輕微外力如彎腰突然直立、端盆潑水、打噴嚏等均可誘發。日久則累及肝腎,致肝腎精血不足,筋骨失養,故反複發作,纏綿不已。《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曰:“暨腰者,謂卒然傷損於腰而致痛也。此由損血搏於背脊所為,久不已,令人氣息乏少,麵無顏色,損腎故也。”
二、診斷要點
(1)素體虛弱,或有急性腰肌扭傷史,輕微外力即發病。一年內反複發作10次左右。
(2)發病時症狀及體征同急性腰肌扭傷,但一般較輕。
三、治療方法
(1)急性發作時,可應用治療急性腰肌扭傷的各種手法,同時配合中藥內服。以補益肝腎,活血舒筋為治則,方用補腎活血湯加減。
熟地30g,菟絲子15g,肉蓯蓉10g,杜仲10g,當歸15g,山茱萸10g,枸杞子20g,沒藥6g,紅花10g,獨活30g,牛膝15g,狗脊10g。水煎服,日1劑。
(2)平時無症狀,宜注意腰部鍛煉,堅持服藥調養,可服用以補肝腎為主,佐以舒筋活絡為功效的方藥,如補腎壯筋湯。
熟地30g,白芍20g,當歸15g,山茱萸10g,茯苓15g,續斷30g,杜仲10g,五加皮10g,牛膝10g,黃芪15g,陳皮15g,雞血藤20g。水煎服,日1劑。
第二節 慢性腰部勞損
腰部勞損係指腰部積累性的肌肉、筋膜、韌帶、骨與關節等組織的慢性損傷,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見病。從症狀上看,它與腰纖維織炎等病相似,但在發病機製方麵,有所區別。因對生活和勞動生產影響較大,故應積極進行預防和治療。
一、病因病機
引起腰部勞損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長期從事持續性彎腰勞動,以及長期的腰部姿勢不良,引起腰背肌肉、筋膜、韌帶勞損,或有慢性的撕裂傷,以致瘀血凝滯,痹阻太陽經脈而腰痛。
(2)腰部急性扭挫傷之後,未能獲得及時而有效的治療,遷延而成慢性腰痛。
(3)平素體虛,腎氣不足,感受風寒濕邪侵襲,致使氣血運行不暢,腰肌拘攣,不得舒展,而現慢性腰痛。
(4)腰骶部骨骼有先天性變異和解剖缺陷,常為腰部慢性勞損的內在因素。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隱裂、遊離棘突等,都可引起肌肉的起止點隨之發生異常,或該部慢性扭捩而造成勞損。
二、診斷要點
(1)主訴腰痛,疼痛多為隱痛,時輕時重,經常反複發作,休息後減輕,勞累後加重。
(2)多有腰部急性損傷病史,或從事某些腰肌長期處於高張力狀態的職業。
(3)適當活動或變動體位時腰痛減輕,彎腰工作困難,若勉強彎腰則腰痛加重。
(4)常喜雙手捶腰,以減輕酸痛,少數患者有臀部和大腿後上部脹痛。
(5)兼有風寒濕邪者,疼痛多與氣候變化有關,重著乏力,喜溫畏冷,腰痛似折,轉側活動受限。
(6)檢查時,脊柱外觀一般正常,俯仰活動多無障礙,壓痛點常在骶棘肌處、髂骨脊後部或骶骨後麵腰背肌止點處,亦有壓痛點在棘突上或棘突間。直腿抬高試驗(-)。
(7)X線檢查有時可見腰骶椎先天性畸形改變,如曲度變直、左右側彎,或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隱性脊柱裂、骨質增生等。
三、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相鑒別。詳見本書有關章節。
四、治療方法
對多種因素引起的腰部慢性勞損,治療時要分清主次。方法包括對症治療與病因治療兩個方麵,力爭清除病因,獲得最佳療效。
(一)推拿療法——劉氏理筋八法
手法治療是本病的最佳選擇,但應辨明證情,再施術。
(1)對於寒濕為主或老年腎虛腰痛,手法宜輕,施術區宜大。一般采用揉按、拿捏、分推、擦或扳腿壓腰等手法。
(2)對於腰肌無力,酸脹痛楚,重點用法、揉法。
(3)對於腰肌痙攣者,重點用拿捏、分推、拍打理筋,從而達到舒筋活血、解痙止痛的目的。
手法宜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不宜勞累,並避免受涼。
劉氏理筋八法,治療慢性腰部勞損,效果較滿意。手法的主要作用是推理肌肉,活血通經,舒筋散結,解痙祛痛。
(1)按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立其身旁(俯臥位左側),以右手掌根置於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即督脈及兩旁之足太陽膀胱經經線,自上而下按壓至腰骶部,反複做數次。
(2)揉法。術者單手虎口張開,拇指與中指分別置於患者兩側腎俞穴,輕輕顫動,逐漸用力。
(3)推法。術者以兩手大魚際,自脊柱中線(背及腰部)向左右兩側分推。
(4)法。術者用手背或掌指關節的突出部,著於患者的皮膚上,沿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兩條側線及督脈,自上而下地動,直至腰骶部。
(5)劈法。術者用雙手小魚際劈打患者腰背部。
(6)擊法。術者用雙手十指指端叩擊患者腰背部。
(7)搖法。術者將雙手掌置於患者腰臀部,推搖患者身軀,使之左右擺動。
(8)晃法。患者取仰臥位,屈膝屈髖,術者雙手握住其雙膝,並屈膝貼近胸前,做環轉搖晃。
注意:以上每法,均須連續做3~5次。手法宜輕柔和緩,切忌粗暴。每日或隔日做1次。10次為一療程。本法若能與全身藥浴或腰背部熨中藥相結合,療效更佳。
(二)中藥療法
1.中藥內治法
(1)腎陽虛型
(症狀)全身乏力,腰部酸軟,痛甚,轉側不利,背惡寒,手足不溫。脈沉細無力,舌淡無苔。
(治法)溫腎壯腰,舒筋祛痛。
(方藥)右歸丸(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