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黃30g,淮山藥20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川杜仲15g,川續斷15g,鹿角霜15g,當歸身15g,熟附片10g,紫肉桂10g,廣陳皮10g。水煎服,日1劑。
(2)腎陰虛型
(症狀)腰膝酸軟疼痛不適,頭暈目花,心煩失眠,手足心熱,麵色潮紅,咽幹口燥,夜寐盜汗。脈細數,舌質紅,苔薄白。
(治法)滋補腎陰,壯腰祛痛。
(方藥)左歸丸(湯)加減。
熟地黃30g,淮山藥20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龜版15g,女貞子15g,鹿角霜15g,川杜仲15g,川牛膝15g,廣陳皮15g。水煎服,日1劑。
(3)風寒濕型
(症狀)腰痛時輕時重,酸脹重著,拘急不舒,轉側不利,遇冷加重,得溫則減,陰寒雨濕之日發作,或症狀加重。脈沉遲,舌淡苔白稍膩。
(治法)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方藥)麻桂溫經湯加減。
雞血藤30g,川杜仲20g,金毛狗脊20g,麻黃15g,桂枝15g,紅花15g,桃仁15g,薟草15g,赤白芍15g,川牛膝15g,細辛5g,陳皮15g,熟附片10g。水煎服,日1劑。
(4)氣滯血瘀型
(症狀)腰脹痛,或痛如錐刺,痛有定處,活動或咳嗽時症狀加重,局部拘急,有僵硬感。脈沉澀,舌紅紫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雞血藤30g,骨碎補20g,川杜仲20g,地龍15g,赤芍15g,紅花15g,桃仁15g,川牛膝15g,延胡索15g,香附15g,羌活15g,澤瀉15g,陳皮15g。水煎服,日1劑。
2.中藥外治法
(1)熨藥
(方藥)宣痹止痛散。
透骨草150g,威靈仙150g,急性子100g,川椒100g,海桐皮100g,伸筋草50g,紅花50g,骨碎補50g,羌活50g,獨活50g,防風50g,生川烏50g,生草烏50g,土木鱉(去殼搗碎)25g,荊芥25g,艾葉25g,細辛25g,洋金花25g,大青鹽25g。
(製法)製成粗末裝白粗布袋(每袋100g)。
(用法)將藥袋放水盆內浸泡1小時後加熱,熬開後用於患處(濕熱敷)。或用酒醋各半灑藥袋上蒸30分鍾後趁熱(勿燙傷皮膚)於腰背部。每次均須1小時以上,每日2~3次。每袋可用2日。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壯骨,解痙消腫,宣痹止痛。
(注意)用時要避風冷。皮膚破損者勿用。此藥不宜口服。
(2)溫經浴藥
(方藥)溫經通絡湯。
透骨草150g,伸筋草150g,桑枝100g,桂枝100g,羌活100g,獨活100g,補骨脂75g,淫羊藿75g,杜仲75g,狗脊75g,紅花60g,劉寄奴60g,川椒30g,防風30g。
(製法)製成粗末裝白粗布袋(每袋200g)。
(用法)先將藥袋放入溫水盆內浸泡1小時後,放入浴缸加熱水再泡30分鍾後可入浴。
(功效)溫經散寒,舒筋壯腰,通絡止痛。
(注意)水溫要適中,不宜過熱過涼。每次洗浴30~60分鍾。
(三)針灸療法
取阿是穴、腎俞、腰陽關、命門、誌室、氣海俞等,針刺後可加艾灸、火罐等,以散瘀溫經止痛。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四)休息與練功療法
平時臥硬板床。注意加強腰背肌鍛煉,如仰臥位的五點拱橋式鍛煉,俯臥位的飛燕式鍛煉。勞動中注意經常更換腰的體位,做工間操、廣播操,避免風寒濕刺激。
五、劉氏臨證醫案
陳某,男,63歲,退休幹部。
主訴:腰痛三月餘。
病史:無明顯誘因,慢性腰痛,酸楚不適,時輕時重,反複發作,怕涼,怕累,最近搬重物,腰部閃了一下,並不嚴重,但腰痛持續,較以前加重。腿膝酸軟無力,背惡寒。服過腰痛寧、壯骨關節丸等藥,不見效果。
查體:形體較瘦,脊柱腰段外觀正常,俯仰活動不受限,腰部無明顯壓痛,直腿抬高試驗(-)。脈沉遲無力,舌淡苔薄白。
X線檢查:脊柱腰段各椎體輕度唇樣增生改變,第5腰椎(左)骶化。
診斷:①退行性腰椎病;②慢性腰部勞損(腎陽虛衰,複受外傷,致腰痛加重)。
治療:溫腎壯腰,化瘀祛痛。
方藥:右歸丸(湯)加減。
熟地黃30g,淮山藥20g,枸杞子20g,菟絲子20g,川杜仲20g,金毛狗脊20g,川續斷15g,骨碎補15g,雞血藤15g,土鱉蟲15g,熟附片10g,紫肉桂10g,廣陳皮10g。水煎服,日1劑。
連服6劑,患者自述服藥後腰酸痛減輕,腿膝略有力,背惡寒亦輕。近日食欲欠佳,便秘。脈沉緩、舌苔薄白。前方減骨碎補,加肉蓯蓉20g,萊菔子15g,服10劑後減土鱉蟲,加香附15g。服6劑後,患者腰部基本不痛,亦不惡寒,腿走路有力。囑服壯骨伸筋膠囊1個月,諸症悉退。
第三節 腰椎小關節紊亂症
腰椎小關節紊亂症,又稱“腰椎後關節微移位”、“腰椎後關節炎”、“腰椎後關節滑膜嵌頓”,中醫多稱為“腰椎小關節錯縫”、“彈背”、“閃腰”等。是指由於外力的作用,使腰椎小關節位置發生輕微改變,固定於某一特殊位置,並伴有腰部劇烈疼痛,活動障礙者。
以前人們對本病的認識不足,大多以急性腰扭傷命名。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認識的提高,現在已將其與急性腰肌扭傷區別開來,並獨立命名。最近有人認為,關節突關節錯位與關節滑膜嵌頓是兩種疾病。我們認為,小關節紊亂症中幾乎都伴有滑膜嵌頓,二者是一種疾病的兩種病理變化。尤其在臨床上很難加以區分,一般隻要糾正了小關節的錯位,滑膜嵌頓也就不複存在了,故似無區分的必要。
本病臨床較常見,有人曾在某地區農村調查發現患病率高於45%。多發生於青壯年,男多於女。發病與職業有密切關係,特別是久坐、久立、長期持重、固定體位性工作、習慣性姿勢不良及需要腰部運動的職業,如運動員、店員、司機及機關幹部等較多見。
一、病因病機
腰椎小關節由上下關節突及其關節囊所組成,屬滑膜關節,左右各一,是腰椎活動的支點。關節囊內層為滑膜,由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供應,能分泌滑液,以利小關節運動,減少磨損。腰椎小關節排列為半額狀位及半矢狀位,其橫切麵近似弧形,伸屈、側彎及旋轉均較靈活,以適應腰部的功能需要。腰部小關節的關節囊相對比較鬆弛,前屈時關節囊緊張,後伸時鬆弛。
以上解剖特點決定了腰段脊柱小關節紊亂的發生率遠高於其他各段。當關節因退變不光滑、腰肌疲勞、運動不協調,尤其在缺乏思想準備的日常活動中,如彎腰取物、端盆潑水及走路失足等突然扭轉或伸屈時,小關節間隙一側增寬,產生負壓,將關節滑膜吸入,伸腰時被嵌夾於關節麵之間,滑膜受到刺激、壓迫,發生充血和水腫,從而引起劇痛和反射性肌肉痙攣,使小關節交鎖於不正常的位置而不能複原。
二、診斷要點
(1)傷後腰部劇痛,表情緊張,不敢活動,甚至正常呼吸也可加重疼痛。
(2)腰部僵直於屈曲位,各方活動均受限,但以後伸受限為著。
(3)骶棘肌、臀肌痙攣,棘突偏歪,棘上韌帶有鈍厚、剝離感。
(4)壓痛點在L4~5或L3棘突旁1.5cm處,較為深在。
(5)X線檢查兩側小關節突不對稱,腰椎後凸、側彎,椎間隙不等寬。
三、鑒別診斷
應與急性腰肌扭傷、急性腰椎韌帶損傷、急性腰突症、梨狀肌綜合征、臀上皮神經損傷及腰椎橫突綜合征等相鑒別(參考本書有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