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頸椎小關節紊亂症
頸椎小關節紊亂症,又稱頸椎小關節錯縫。是指因外力的作用而引起頸椎小關節輕微的側方或旋轉移動,不能自行複原,且有功能障礙者。一般認為,頸椎小關節是指關節突關節,我們認為應包括頸椎所特有的鉤椎關節。
關節突關節屬於平麵關節,由相鄰兩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其關節麵覆有透明軟骨,周圍包有關節囊。在頸段,其關節囊較鬆弛,上關節突朝向後上,下關節突朝向前下,其排列接近水平位,這些特征正好適應了頸椎活動靈活的生理功能,但也為發生紊亂症提供了解剖基礎。該關節受脊神經後支的支配,後支分為後內側支和後外側支,兩支均有小分支到關節囊,這些小分支受壓或由於骨的移位,神經受到牽扯,均可引起頸項、肩背疼痛。
鉤椎關節是隻存在於C3~7的獨特的骨連結,是由C3~7椎體上麵的鉤突和上位椎體下麵斜坡所組成的滑膜關節,為德國人VonLuschka首先描述,故又稱Luschka關節。鉤椎關節區的神經支配來自竇椎神經,據Cloward的觀察,竇椎神經支配區如受到物理或化學刺激,會產生頸肩甚至同側上肢的放射痛。
一、病因病機
頸部受到急劇的扭轉或衝撞等外力作用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如急刹車時頭部突然猛烈搖晃,足球、籃球等各種體育運動時的相互衝撞等。受傷後頸椎小關節產生向側方滑動或旋轉移位,並使關節滑膜嵌頓,從而破壞了脊柱的力學平衡和脊柱運動的協調性,使頸部活動受限。同時,各種損傷均可刺激分布於上述兩組關節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而引起疼痛並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痙攣,使移位的關節不能複原而交鎖在不正常的位置上。而長期的交鎖及各種炎性反應的刺激均可導致小關節粘連而影響其功能。
二、診斷要點
(1)頸部各方活動均受限。
(2)頸部酸痛無力,多伴有上肢麻木無力,感覺及肌力減退。
(3)壓痛點多在C4~5棘突部位。
(4)可觸及患椎棘突偏歪,而X線片多無陽性發現,陽性率僅在20%左右。
三、鑒別診斷
應注意與落枕、頸型頸椎病等相區別。但在治療上,上述兩病的推拿手法對本病有效。
四、治療方法
本病的治療以手法為主,可配合針灸、理療及中藥。
(一)推拿療法
1.手法一
患者正坐(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頭部前屈35°,術者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右手掌托住患者左側麵頰及頦部。助手站在患者左側,左手掌壓住患者右顳頂部,按術者複位的需要向下壓頭顱。然後術者右手掌向上用力使患者頭顱沿矢狀軸旋轉45°,同時左手拇指向左側水平方向推頂偏歪棘突,可聽到一響聲,並且感覺指下棘突向左輕移。再讓患者頭顱處於中立位,順壓棘突和項韌帶,鬆動兩側頸肌,手法結束(圖7-7)。
2.手法二
患者正坐,頸部自然放鬆,向旋轉活動受限側主動旋至最大角度。術者一手拇指頂推高起之棘突,其餘四指扶持頸部。另一手掌心對準下頦,握住下頜骨(或用前臂掌側緊貼下頜體,手掌抱住後枕部)。然後術者抱患者頭部之手向上提牽和向受限側旋轉頭顱,同時另手拇指向頸前方輕輕頂推棘突高隆處,多可聽到一響聲,指下棘突有輕移感,囑患者頭頸部處中立位,用拇指觸摸無異常,手法結束。
以上兩法可任選,複位後兩上肢麻木及頸部疼痛立即減輕,頸活動靈活有力。一般3~7日基本恢複正常。對陳舊性損傷,手法複位後,輔以點、按、揉、推、等各種理筋手法。
術後囑患者限製頸部活動,勿睡高枕、硬枕。陳舊傷複位後可戴頸領固定2~3周。
(二)中藥療法
新傷內服活血丸,外敷消腫膏;陳舊傷內服舒筋片,外用熏洗Ⅱ號熨。
(三)針灸及理療
可任選頸夾脊、列缺、中平等穴針刺。也可選用中藥離子導入及紅外線照射等。
第四節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又稱胸椎後關節紊亂症、胸椎小關節錯縫、胸椎後關節滑膜嵌頓,是指上位胸椎的下關節突與下位胸椎的上關節突組成的關節突關節,由於外力的作用使其發生輕微的旋轉、側方移位,而產生以背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損傷性疾患。青壯年多見,學齡前兒童次之,老年人少見,女多於男,各種職業均可發生,但體力勞動者多見。發病部位以上段胸椎最多見。
一、病因病機
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因急性損傷者常被誤診、誤治,從而轉變為慢性,故臨床上以慢性者多見。
(一)急性損傷
體力勞動者,尤其搬運工人,因提搬重物姿勢不良,用力不協調,使胸椎發生扭轉錯位;外力直接撞擊背部,幼兒由床墜地,單側肩部著地,身體向一側扭轉;在校兒童前後滾翻運動時,或打球、摔跤等,姿勢不正,單肩著地,全身向一側歪倒,均可引起胸椎小關節的扭錯。
(二)慢性損傷
長期工作姿勢不端正或其他疾病繼發胸椎側彎、扭轉或肌肉痙攣,使胸椎外在肌力失衡;或慢性勞損、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椎間隙狹窄,其周圍的韌帶、關節囊鬆弛,導致胸椎的內在穩定結構失調。
以上諸因素均可使胸椎單個或多個椎體發生輕度移位,並連及胸椎小關節發生移位,進而影響到相應的脊神經分支和交感神經支。由於機械性或化學(炎症)性刺激,使這些神經所支配的局部組織或器官產生功能障礙或失常,從而出現以背痛為主的各種症狀和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