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
1.急性損傷者
突然發病,多有胸背部扭挫等外傷史,背部呈持續散在性、局限性劇痛,夜間尤甚,輾轉難眠,低頭、彎腰、深呼吸、咳嗽、大聲說話均可使疼痛加重。有時疼痛沿病變相應的肋間隙和腰腹部及頸項、上肢放射。
2.慢性損傷者
病程較長,多說不出確切的外傷史;背部呈慢性、局限性、持續性鈍痛酸困,伴胸痛、胸悶、乏力、精神不振;多於天氣變化或久站、久坐、稍久彎腰時發病或使症狀加重;個別出現食欲減退、惡心、消化不良、腹脹等胃腸功能紊亂現象;極少數患者可有一時性“腸梗阻”現象。
(二)檢查
多數患者脊柱活動輕度受限,以前屈受限明顯。患椎棘突及椎旁有明顯散在局限性壓痛點,局部有條索狀物,棘突偏歪或後突。棘上韌帶有腫脹增厚或剝離狀改變。X線攝片,50%~60%的患者有棘突側偏改變。
三、鑒別診斷
本病易與肋椎關節紊亂症混淆。本病的疼痛為背部兩側走向,而肋椎關節紊亂症為背部一側走向,肋椎2~4節段向頸、上臂、胸骨柄部放射;5~7節段向肩胛骨內緣、肩胛骨背麵、腋下、乳房部、胸骨體放射;8~10節段向肩胛骨下角、肋骨下緣劍突部放射;11~12節段向腰臀、大腿、腹股溝前至腹壁放射痛。
本病還應與肋間神經痛、乳房腫瘤、胸椎間盤突出症、肋軟骨炎、胃痛、冠心病、膽結石、腎結石、腰部勞損等相鑒別。
四、治療方法
本病以手法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一)推拿療法
1.準備手法
患者俯臥於床上,術者用雙手拇指沿棘突兩側(以患側為主)自上而下,依次點揉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三焦俞、腎俞等穴,並沿膀胱經行按、揉、推、等手法5分鍾,使患者的精神及全身放鬆,消除局部肌肉緊張,減少手法複位時的緊張和疼痛感。
2.複位手法
本病的複位方法分為坐位和俯臥位兩種,臨床上可任選一種方法。
(1)坐位
1)坐位推頂後伸法。
a.患者端坐於小方凳上,術者立其後,以右膝關節前麵頂住患椎棘突處,雙手抓住患者雙肩,令患者放鬆,雙手用力向後上方提拉及後伸患者肩部,同時膝部用力向前推頂,此過程多能聽到清脆響聲。
b.另一法體位同上,術者以左手掌心頂住後突棘突,令患者盡量後伸,使上身重量盡量落在術者手掌上,右手從患者胸前伸過,握拿腋前壁,借患者後伸之力,向後上方提拔,待患者後伸到最大限度,左手掌按關節突關節麵方向推頂棘突,術者手下可有椎體錯動感或可聽到響聲。上兩法用於上胸段患者,尤以單純棘突後突者為佳。
2)坐位旋轉法。患者體位同上,術者正坐於患者身後,助手協助固定骨盆(以右偏為例)。術者右手從患者胸前向左伸握住患者左肩部,左手拇指摸清右偏之棘突並向左側方向推按,令患者前屈30°,左側彎45°,當感覺旋轉力傳到患椎時,左手拇指突然用力向左上方推頂棘突,拇指下可有移動感或響聲。本法適用於中、下胸段有棘突側歪的患者。
(2)臥位
1)俯臥位牽推法。用於各部位胸椎小關節紊亂症。
患者俯臥於治療床上,雙手抓住床頭,助手於床尾端用雙手握住患者兩踝關節,緩慢用力做水平牽引。術者立於棘突偏歪側,先在背部行點揉及法以放鬆背部肌肉,然後用雙手拇指重疊頂住偏歪棘突,在助手持續牽引的情況下令患者做深呼吸,在呼氣之末,術者雙手拇指迅速用力向對側推按偏歪棘突(若單純棘突後突者,術者一手掌大魚際部頂住後突的棘突,另手重疊加壓,兩手同時用力向患者頭部的前下方推按),此動作可連續做2~3次,若聽到“喀達”聲或有錯動感,表示複位成功。
2)側臥斜扳法。用於T9以下各胸椎小關節。患者側臥,患側朝上,術者麵對患者站立,用左肘部固定骨盆,以手掌輕扶患處以下的脊柱,右手用力將肩輕輕向後推,即可聽到或觸到彈響。
手法複位後,術者在背部沿脊柱兩側行彈撥及法理順筋肌,調理氣血,術畢令患者靜臥15分鍾,不可立即翻身下床。
以上手法,一般一次即可,療效差者隔日再重複做一次。
(二)中藥療法
(1)新傷者,氣血瘀滯,經脈不通,治宜活血逐瘀、通絡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桃仁12g,紅花10g,當歸10g,生地10g,枳殼6g,赤芍6g,柴胡3g,川芎6g,牛膝10g,桔梗6g,元胡10g,續斷30g。水煎服,並用藥渣熱敷局部。
(2)陳傷者,肝腎虧虛,氣虛血瘀,治宜補肝腎,強筋骨,補氣活血。方用補腎活血湯加減。
熟地30g,杜仲10g,菟絲子10g,當歸10g,沒藥6g,紅花10g,獨活10g,黃芪30g,狗脊15g,續斷30g,元胡10g,黨參15g。水煎服,並用藥渣濕熱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