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頸背部疾病(二)(3 / 3)

第五節 肋椎關節紊亂症

肋椎關節紊亂症,又稱肋椎關節微移位、肋椎關節錯縫,是以一側背痛或胸背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損傷性疾患。本病既可與胸椎小關節紊亂症同時發生,也可單獨存在。以20~45歲多見,男多於女,工人、運動員發病率較高,發病部位以4~6肋椎關節最多見,左右側無明顯差別,也有兩側同時發病者。本病與中醫“屏氣”有相似之處。

一、病因病機

肋椎關節位於胸椎兩側,由肋骨橫突關節和肋骨小頭關節及其周圍的韌帶組成。肋橫關節由肋骨結節關節麵與椎體橫突關節麵組成(T11~12沒有此關節);肋骨小頭關節由肋骨小頭關節麵與一個或兩個相鄰的胸椎肋凹及軟骨襯墊構成。因此,肋椎關節是由兩組關節組成的聯動關節。在直接或間接暴力的作用下,肋骨受到擠壓、扭錯或脊柱有超限度的旋轉時,可使部分關節囊、韌帶、關節間的襯墊受到損傷,導致肋椎關節失穩而彈跳分離,使關節麵交鎖在一個不正常的位置上,關節周圍的組織受到牽拉或撕裂,神經末梢受刺激,從而出現一側肩背部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錯位的肋骨可刺激肋間神經,產生背痛向胸肋部放射。另外,強力舉重、過度扭轉,引起肋椎關節錯位及肋間牽拉,造成軟組織損傷出血,可刺激或壓迫肋間神經,出現條索狀物,或竄痛。肋椎關節的關係失調,破壞了胸廓的內在平衡,使胸廓運動受限,故可出現呼吸不暢等症狀,咳嗽及深呼吸均可使症狀加重。

二、診斷要點

(1)胸脅部擠壓、扭挫等損傷史。

(2)傷後突感一側背部疼痛,疼痛較劇,有明顯的壓痛點(位於與病變相應的棘突旁),或有輕微腫脹。

(3)胸脅部竄痛,咳嗽或噴嚏症狀加重,胸悶不舒。

(4)脊柱活動受限。在上位肋椎關節可有頭頸旋轉、前屈受限,上肢上舉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在中位肋椎關節則身體轉側不利;在下位時,腰部側彎、背伸、前屈可有受限。

(5)X線檢查多無明顯陽性改變。

三、鑒別診斷

以前人們大多忽視本病,近年來引起骨傷界重視。由於目前無法運用無創傷性儀器顯示肋椎關節移位,故臨床常與許多疾病相混淆,如冠心病、胃痛、胸膜炎、乳房腫瘤、膽結石、腎結石、肋間神經痛、背部纖維組織炎、菱形肌損傷、肋軟骨炎、胸壁挫傷、胸椎小關節紊亂症、頸椎病、落枕等。應參考有關內容加以鑒別。

四、治療方法

(一)推拿療法

手法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療效較好。對並發胸椎小關節紊亂症者多在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的同時,矯正本症。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手法。

1.掌擊法

患者低坐位,術者立其患側,用與患者患側同側前臂或肘部,從前向後插於患者腋下,用力將患肩提起,同時囑患者深吸氣後屏住氣,術者趁其不備,用另一手掌根部漸次加大力量叩擊患處2~3次。如聽及清脆的回位聲或掌下有錯動感,術者再用拇指或掌根推按兩側背肌數次。令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並同時活動患側肩臂3~5次。若無效可重複1~2次。本法用於上節段效好。

2.俯臥推按法

患者俯臥於床上,胸前腹部墊枕,雙手上舉抓住床頭。助手握住其雙踝徐徐向下牽引。術者立於患側,用法、揉法沿脊柱兩側從大杼至腎俞往返操作3~4遍,繼而用右手掌按壓患椎棘突旁,左手壓住右手背,徐徐用力,令患者深吸氣,待呼氣之末瞬間迅速加壓3~4次,如掌下有錯動感或響聲,即表示複位成功。此時令患者用力咳嗽3~4次,然後在局部用、推、拍擊等手法結束治療。

3.後伸推頂法

患者端坐於低凳上,術者站於其背後,雙手於腋下經過緊扣前胸部,用力向後上方牽拉,右膝屈曲頂住患處,令患者深吸氣,在深吸氣之末,雙手用力後扳,右膝同時向前上推頂,可聽到回位聲。本法可用於各節段。

4.脊柱旋轉法

患者取坐位(以右側為例),右上肢上舉,手放於頭後枕部,助手固定患者骨盆,術者立於患側,右手經患者右腋下放於患者頸後部,左手拇指頂於患椎右側橫突處,令患者前屈再向右側旋轉,旋轉到最大限度時迅速頓挫一下,左手拇指同時向前用力推按,可感到指下有回位響聲。本法用於下節段。

5.胸廓擠按法

用於第2~7肋椎關節紊亂伴同側胸肋關節紊亂者。患者端坐(以右側為例),術者坐於其右側,左手掌放於背部患處,右手掌根放於相應的胸肋關節隆起處,左手用力向前,右手同時用力向外下方按壓,即可聽到複位聲響。若症狀無改善可重複上述手法。

以上操作完畢後,術者在患者背部膀胱經上用、揉等手法以理順筋絡,調理氣血。然後令患者站立,做聳肩及頭頸伸屈動作,進一步理順背部經筋。治療後令患者適當注意休息。

(二)中藥療法

一般不需服中藥,對療前症狀較重或病程較長者,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處方:

柴胡6g,枳殼6g,桔梗6g,當歸10g,元胡15g,桃仁10g,沒藥6g,牛膝6g,獨活6g,川芎10g,續斷15g,狗脊10g。水煎服,日1劑。

背部患處可用上述藥渣濕熱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