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落枕
落枕,又稱“失枕”,可謂“家喻戶曉”。本病多發生於青壯年,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春冬季多見。因本病多在早晨起床後發現頸部僵痛,活動受限,故有“落枕”之名,可見本病與睡眠和枕頭有密切關係。落枕病程較短,一般4~5日可自愈,及時治療則可縮短病程。重者疼痛嚴重並可向頭部及上肢放散,延至數周不愈。若老年人經常發作多係頸椎病的先兆症狀,應提高警惕。
一、病因病機
關於本病的發病機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由於頸部軟組織扭傷,有人認為是頸椎小關節錯縫,有人說二者兼而有之,還有人認為本病病理所在是以關節為主,軟組織的疼痛多半是由於反射因素所致。多數認為與外感風寒有關,枕頭的高低與本病關係密切。我們認為以上各種學說都有其準確的一麵,但沒有揭示其先導因素。枕頭過高或過低對某些人固然是不利的,但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平時喜歡高枕或低枕,並未發生過本病。我們認為本病的先導因素是患者白天工作疲勞、精神疲憊,機體防禦能力降低,夜間臥床休息時,由於疲勞多很快入睡,且多保持入睡時的姿勢至起床,由於頸部長期處於某一特定位置(正常時夜間睡眠,一般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翻身,以調節頸部的位置),導致一側肌肉緊張,一側鬆弛,頸椎小關節、關節囊等處於失衡狀態,加之外感風寒等邪侵襲,導致營衛氣血不和,使局部產生氣血瘀滯,軟組織(關節囊、滑膜)充血、水腫、痙攣,當醒後轉動頸部時始覺頸部疼痛。總之,疲勞、睡姿不當及外感風寒是本病的三大病因。
二、診斷要點
(1)多有睡前疲勞史,受涼史。
(2)起病突然。
(3)頸部疼痛,一側為多,也有兩側者。
(4)頭頸僵直狀彎曲並轉向健側,偏斜,活動受限而呈斜頸狀。
(5)頸部一側肌肉痙攣,椎旁、風池穴壓痛。
(6)X線片可排除頸椎病等病變。
三、鑒別診斷
應注意與頸椎小關節紊亂症相區分;對於遷延不愈的病例還應注意與頸型頸椎病等相區別。
四、治療方法
(一)推拿療法
手法治療本病有很好的效果,施行手法後,可很快緩解頸肌痙攣,消除疼痛。往往治療1次,症狀可減輕大半。再配合藥物和針刺療法,效果甚佳。
1.揉摩法
患者正坐,術者立於患者背後,先用一手小魚際在患者頸項部和肩背部肌肉上依次徐徐揉摩10~15次。
2.扌袞擦法
上法術畢,術者仍用一手小魚際在患者頸項部和肩背部做和擦法1~3分鍾。
3.提拿法
擦之後,術者用拇指和示指提拿患者頸項部患處。提拿時手指與肌腹垂直,一提一鬆,雙手或單手交替進行。手法強度以患者感到患處酸脹、微痛為宜。重複操作5~10次。
4.端提旋轉法
上法術畢,在患者自然放鬆頸部肌肉的情況下,術者一手持續托起患者下頦,一手扶後枕部,使頸略前屈,下頦內收。雙手同時用力向上提拉,並緩緩地左右旋轉頭部5~10次,以活動頸椎小關節。最後用力將下頦向一側做穩妥斜扳,即可聽到清脆的響聲。患者可立即感到頸項部舒適(圖7-1)。應用此手法時,動作要輕柔,用力要適當,以免加重疼痛和副損傷。
(二)針灸療法
臨床常用的針灸也是有效方法之一,以下幾種方法可供選擇。
1.常規針刺方法
取風池、大椎、風門、曲垣、外關、阿是穴等穴位,用瀉法,留針5~10分鍾,日1次。
2.單穴療法
(1)指針陽溪穴。術者以左手握住患者手腕下部,以右手拇指尖掐壓陽溪穴,兩側交替掐壓,以有明顯酸、脹、麻感為度。同時活動頸部,待疼痛明顯減輕,能靈活轉動時停止手法。日1次,3次為一療程。
(2)針刺後溪穴。《中國針灸學》載,後溪穴“主癲癇、衄血、肘臂痙攣、頸項痙攣”,《針灸學》有:“後溪可治頭項痛”,《針灸配穴》“肩胛部疼痛,該部為小腸經所過,即可取該經的後溪穴。”後溪穴,在手尺側,第5掌骨頭後下方,握拳時當遠側掌橫紋頭上方凹陷處。
針法:直刺0.8寸,撚轉提插2~3次,中強刺激,留針3~5分鍾。單側痛針同側單穴,雙側及後側痛針雙側穴。進針後囑患者放鬆項部並自由做前後旋轉。緩進緩出,行補瀉法。也可先行紅外線照射30分鍾再針刺。
3.耳針
選用神門、皮質下、壓痛點等穴,用強力撚轉瀉法。
(三)中藥療法
以上針灸推拿療法均可配合中藥治療,以促進療效,縮短療程和預防複發。
1.氣血瘀滯型
(症狀)頸項強痛,轉側不利,頸部一側壓痛,固定不移,局部微腫。舌暗或有瘀點,脈沉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