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頸背部疾病(一)(2 / 3)

(治法)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味。

葛根15g,桃仁15g,紅花10g,川芎10g,當歸20g,熟地15g,赤芍10g,白芍15g,炙甘草6g,元胡10g,沒藥6g。水煎服,日1劑。

2.風寒外襲型

(症狀)頸項僵痛,項背拘急,轉側不利,惡風頭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藥)葛根桂枝湯加減。

葛根20g,桂枝10g,白芍20g,羌活10g,防風10g,黃芪15g,桃仁10g,紅花1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五、預防

(1)睡前宜進行頸部及上肢功能鍛煉,以舒筋活絡,協調頸項部肌力。

(2)宜仰臥位,枕頭高低、軟硬適宜。

(3)避風寒。

第二節 頸椎間盤突出症

頸椎間盤突出症,是由於頸部突然而無防備地過度活動,或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出現急慢性壓迫性頸神經根或脊髓病表現,與頸椎病不易鑒別。

本病1928年由Stookey首先報道,並於1940年提出頸椎間盤突出症主要發生於中年以上的男性。國內許多學者也認為發病年齡80%在30~50歲之間,突出部位以C5~6水平最多,其次為C6~7、C4~5、C3~4、C7~T1。中央型占半數,其次為外側型或旁中央型。

一、病因病機

頸部是人體活動最頻繁的部位,日常生活中極易受外力刺激,使頸部經常處於一種肌力不平衡狀態,導致局部經絡氣血受阻,進而影響骨關節結構發生異常變化,使頸部氣血不通,“不通則痛”,久則肢麻竄痛,纏綿不已。

亦可因素體不健,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致頸部經脈痹阻。風善行而數變,常有肢體麻木,痛無定處,遇風寒則增劇,甚或頭目昏暈,耳鳴等。

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也是本病的重要因素。由於頸筋失於氣血的溫煦濡養,致頸項攣急,俯仰艱難,麻痛日深。

本病臨床常見的突出位置,有以下幾種。

1.側方突出

突出部位在後縱韌帶的外側,鉤突關節內側,該處是頸神經根通過的地方,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症狀。

2.中央突出

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的正前方。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脊髓腹麵的兩側而產生脊髓雙側的壓迫症狀。

3.旁中央突出

突出部位偏於一側,介於脊髓神經和脊髓之間。突出的椎間盤可以壓迫脊神經根和脊髓而產生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症狀。

二、診斷要點

(一)臨床症狀和體征

1.側方突出

(1)受累神經根支配區出現麻木或劇烈疼痛,其痛可因小便或咳嗽而加重。

(2)第6頸神經受壓時,疼痛由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射到拇指,拇指感覺減退。

(3)第7頸神經受壓時,前臂和腕部有放射性疼痛,中指感覺減退,肱三頭肌反射減弱。

(4)頸部被動活動或從頭頂向下作縱軸方向加壓時,均可引起疼痛加重。

(5)有關肌肉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等。

2.中央突出

患者沒有椎間盤側方突出的症狀,但可引起下肢癱瘓或步態不穩,部分患者可引起排尿障礙。

3.旁中央突出

除有側方突出的症狀、體征外,尚有單側脊髓壓迫症狀,即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布朗-色誇(Broown-sequarl)綜合征。

頸椎間盤突出臨床定位見表7-1。

表7-1頸椎間盤突出臨床定位頸椎間盤C4C5C6C7縱軸壓迫試驗

痛位於頸根、肩和上臂

痛放射至拇指和手橈側

痛放射至手背和示、中指

痛放射至前臂手尺側、環指和小指感覺異常

肩外側

拇指背、外側,手橈側手背和示、中指環指和小指

肌肉萎縮

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

大、小魚際

腱反射減退肱二頭肌腱肱二頭肌腱肱三頭肌腱

(二)X線檢查

正位X線片可顯示頸椎側彎畸形;側位片則顯示生理曲度減小或呈反曲。個別患者可見椎間隙變窄;病程久者,椎體邊緣有骨質增生。

(三)輔助檢查

脊髓碘油造影和奎肯試驗顯示部分或完全梗阻,對診斷有幫助。

(四)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