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頸背部疾病(一)(3 / 3)

CT或MRI檢查,可明確診斷。

三、鑒別診斷

年齡40歲以下多見40~60歲多見病程短、發展快發展慢,可有緩解期突出間隙1~2個間隙3個間隙多見X線表現

可有節段性不穩,發育性椎管狹窄,無椎間隙狹窄、骨贅可有節段性不穩,發育性椎管狹窄,椎間隙狹窄、骨贅等。

四、治療方法

(一)推拿療法

1.操作方法

搖轉拔伸法患者正坐,術者立於患者背後,先用拇指推揉壓痛點,從周圍至中心,由輕到重地刺激椎間盤突出一側壓痛部位。然後術者一手托住患者一側下頜,另一手扶住另一側枕骨部,輕輕使頸部左右晃動數次,再將頸部向左旋轉至頸肌相當緊張時,乘患者不備,稍稍加快加重搖轉手法,此時可聽到響聲。用同樣手法向反方向操作1次。術畢,第1助手立於患者前麵,用兩手分別托住患者的枕部及下頜;第2助手立於患者的後麵,兩手分別按壓患者兩肩,兩助手作對抗拔伸2~3分鍾。以椎間盤向左側突出為例,術者立於患者左後側,用左手環抱患者頭部,在繼續與第2助手作向上向前拔伸的同時,用右手拇指深壓突出間盤的椎旁壓痛點,逐漸使頭頸部過伸。最後用雙手提捏兩肩部肌肉,並指壓肩、肩貞、曲池、內關、合穀等穴位。

2.注意事項

(1)在施行手法前,要明確診斷,排除頸部其他疾病,如頸椎結核、腫瘤、寰樞椎半脫位以及頸椎骨質增生等。

(2)手法操作應輕柔、準確、動作敏捷、避免副損傷。

(二)牽引療法

用頜枕帶進行頸椎牽引,重量2~3kg即可。每次牽引1小時左右,每日2~3次。夜間以休息為主。

(三)中藥療法

首先辨證分型,而後立法用藥。

1.血瘀型

(症狀)患者有明顯外傷史,發病急,頸項痛有定處,強迫體位,活動受限。脈象沉弦或沉澀,舌紫暗,苔黃或有瘀點。

(治法)活血化瘀,和營止痛。

(方藥)和營止痛湯加減。

川續斷20g,骨碎補20g,當歸15g,赤芍15g,蘇木15g,川芎15g,葛根15g,烏藥15g,延胡索15g,桃仁15g,陳皮15g,甘草7.5g。水煎服,日1劑。

2.風寒型

(症狀)起病緩慢,頸項痛無定處,上肢麻木,症狀變化與氣候有關。脈浮緊,舌淡、苔薄白。

(治法)溫經通絡,祛風散寒。

(方藥)麻桂溫經湯加減。

麻黃15g,桂枝15g,薑黃10g,蜈蚣2條,白芷10g,紅花10g,桃仁10g,赤芍10g,細辛3g,丹參15g,香附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劑。

3.肝腎虛型

(症狀)起病緩慢,常反複發作,頸肩酸痛,上肢麻木,遇勞則劇。可有耳鳴、耳聾、失眠健忘等症。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通絡止痛。

(方藥)骨質增生丸,或六味地黃湯加味。

熟地黃30g,山萸肉20g,仙靈脾15g,澤瀉15g,雞血藤20g,製首烏15g,淮山藥15g,茯苓15g,枸杞子15g,夜交藤20g,廣陳皮15g,丹皮15g。水煎服,日1劑。

(四)針灸療法

1.取穴

(1)側方突出型。主穴:風池、頸夾脊、天柱、後溪、中渚。配穴:曲池、陽池、合穀、懸鍾。

(2)中央突出型。上肢癱主穴:風池、頸夾脊、天柱、合穀、外關、後溪。配穴:天井、曲池、陽池、手三裏。下肢癱主穴:風池、頸夾脊、天柱、環跳、委中、解溪、昆侖。配穴:殷門、風市、懸鍾、丘墟、申脈。

(3)旁中央突出型。取穴同中央突出型。

2.針法

每次選3~5個穴,急性期每日針1次,症狀好轉後,可隔日針1次。

急性期用瀉法,恢複期用補法。風池穴向對側眼球方向斜刺0.5~1寸;天柱穴直刺0.5~1寸;頸夾脊穴針尖向椎體方向斜刺0.3~0.5寸,注意針尖不宜向外或過深,以免傷及椎動脈。

(五)手術療法

1.手術適應證

(1)非手術治療長期不緩解者。

(2)有明顯脊髓壓迫症狀,經椎管造影明確為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梗阻者。

2.手術禁忌證

(1)有嚴重心血管疾病。

(2)疑有結核、腫瘤、脊髓空洞者。

(3)皮膚或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者。

(六)練功療法

鼓勵患者進行頸部肌肉的功能鍛煉,以增強頸部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