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症是指因腰椎椎管、神經根管變窄而出現腰腿痛及間歇性跛行等症狀的一種慢性疾病,屬中醫“腰腿痛”的範疇。本病好發於40~50歲的男性,男女之比約為1.8∶1,體力勞動者好發,約占70%。發病部位以L4~5及L5~S1最多見。本病的發病機製和病理學目前仍不很清楚,分類也較混亂。
1803年Portal首先發現椎管管徑變小是椎管內神經受壓的一個因素。1900年Sachs和Fraenke最先提到椎管狹窄,並首次對腰骶部疼痛的患者切除增厚之椎板而治愈。1910年Sumita首先記載了軟骨發育不良者的腰椎管狹窄症,1945年Sarpyener提出了椎管狹窄症的診斷。1949年Boyd指出,許多間歇性跛行患者需檢查運動係外疾病。1953年Schlesinger和Taverus對椎管狹窄症做了比較全麵的論述。1954年荷蘭神經外科醫生Verbiest提出了“發育性椎管狹窄症”的命名,並指出本病的下肢痛及感覺運動障礙都具有“間歇性”這一特征,引起了臨床和基礎理論學者的重視,先後出現了“脊髓性間歇性跛行”、“脊柱性間歇性跛行”及“馬尾性間歇性跛行”等名稱。其中1964年Brish和1966年Jaffe等具體描述了間歇性跛行與椎管狹窄有關。1976年出現了腰椎管狹窄症的國際分類法(6類)。1978年Helfat通過對130例腰椎管狹窄症的病因分析認為,單純發育因素引起症狀者極少見,多數是由於發育和退變混合因素,並指出,中央椎管狹窄影響馬尾,側隱窩狹窄影響神經根。國內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對本病普遍重視,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CT及MRI的廣泛應用,本病的診斷及治療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本病的狹窄部位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椎管,二是神經根管。椎管主要是指硬膜囊所占據的骨性段和骨連接段的骨纖維性管道,其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和後縱韌帶,側壁為椎弓根、後關節和黃韌帶的側分,後壁為椎體和黃韌帶(圖6-1)。成年人椎管的骨性形狀(圖6-2),L2~3椎管呈圓形,L4椎管呈三角形,L5椎管呈三葉形,此處椎管狹窄主要是馬尾神經受累。
神經根管是指神經根自硬膜囊之分出處,到出椎間孔的一段骨纖維性管道,其內側段為側隱窩,外側段為椎間孔。側隱窩的前壁是椎體和纖維環的後外側及椎管內靜脈叢,外側壁為椎弓根的內側麵,與椎間孔相連續;內側為硬膜囊之外緣,後壁為上下關節突和黃韌帶的內側分。神經根在此隱窩內由上向下外斜行入椎間孔。椎間孔從L1至S1管徑逐漸變小而管道變長,管內含有脊神經前後根、神經節和節段性動靜脈血管。神經根管各壁組織的增厚或形態改變,都可壓迫神經根,產生椎管狹窄症狀。
本病的分類,目前尚不統一,下列幾種方法供參考。根據部位可分為:①中央型,②根管型,③混合型;據發病的原因分為:①原發性,②繼發性。1976年出現的“國際分類法”,共分6類。①脊椎退變所致的狹窄:如椎板增厚、椎體及小關節增生、黃韌帶肥厚等。②複合因素所致的狹窄:先後天因素同時存在。③脊椎滑脫症(退化性)與骨溶解病所致狹窄。④醫源性狹窄:術後骨質增生及髓核溶解素注射造成的瘢痕增生粘連。⑤損傷性狹窄:如壓縮骨折與骨折脫位。⑥其他:如畸形性骨炎,氟中毒等病。
第一節 腰椎管狹窄症的病因病機
一、現代醫學的認識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一)先天性因素
指椎管本身由於先天性或發育因素,如先天性椎弓根短小、椎板肥厚、椎弓根內移等使管腔變窄,容積減少。若再遇各種外來因素則極易產生馬尾或神經根的壓迫症狀。
(二)脊柱退行性變
椎間盤退變後椎間隙變窄,椎體後緣及小關節增生肥大,椎弓增厚,黃韌帶肥厚或鬆弛,椎間盤退變膨出。以上各種因素均可使椎管及神經根管的形態發生改變,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產生壓迫。
(三)脊椎滑脫
包括退變引起的假性滑脫和脊柱崩裂或腰椎峽部不連引起的真性滑脫,主要壓迫馬尾或側隱窩內的神經根。
(四)外傷性因素
指造成椎管形態改變的各種損傷。如脊椎的骨折與脫位,外傷後硬膜外血腫機化、粘連或硬膜外脂肪變性和纖維化等。
(五)醫源性因素
如脊椎融合術後,棘間韌帶和黃韌帶或椎板增厚,後關節突的膨大或骨質增生。
(六)其他因素
如畸形性骨炎、氟骨症、骨質疏鬆症、椎管內靜脈曲張、硬膜外軟組織變性等。
二、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包括兩個方麵。①內因:腎氣虧虛。②外因:慢性勞損和急性損傷、外感風寒濕邪。
(一)腎氣不足
包括先天腎氣不足與後天腎精失養。腎藏精、主骨生髓,主人體的生長發育。腎主生髓長骨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對精的調節而實現的。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靈樞·經水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以上說明骨的生長、發育等均依賴於腎髒之精氣的充養。若稟賦不足及後天失養導致腎精虧虛,則腎髒不能發揮主骨生髓及主生長發育的功能,導致骨骼生長、發育紊亂,出現形態及功能上的改變。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隨著年齡的增長,腎髒精氣漸衰竭,因而不能發揮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腰為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將振掉,骨將憊矣。”《諸病源候論》也指出:“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千金方》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腰者,一身之要也,是人體活動之樞紐,故易產生勞損,過勞則傷腎,導致腎氣不足。以上都說明年齡及慢性勞損是導致腎氣不足、腎府失養,從而出現腰腿痛等症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