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腰椎間盤突出症(三)(1 / 2)

第五節 劉氏臨證醫案

一、辛某,男,32歲,工人。

主訴:腰腿痛3個月,近20日症狀加重,左腿放射痛。

病史:3個月前因負重,腰部扭傷,當時略覺疼痛,並未影響工作,翌日清晨突然腰痛劇烈,不敢活動,左腿放射痛。經某醫院給服七厘散、手法按摩,疼痛稍緩解,但未間斷疼痛,左腿有麻痛感,近來症狀加重。

查體:患者脊柱側彎,活動受限,尤其前屈、背伸受限明顯。L4~5棘間及棘旁(左)壓痛明顯,並向臀部及左下肢後外側放射疼痛,腰背肌緊張。直腿抬高左30°、右75°,左小腿外側有麻木區,肌張力減弱,沿坐骨神經幹有明顯壓痛。

X線檢查:脊柱腰段側彎,L4~5間隙略變窄(右)。餘無明顯異常。

CT掃描提示:L4~5椎間盤突出,兩側隱窩狹窄。

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

辨證:腰傷後致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氣血受阻,氣滯血瘀,經絡運行不暢,致腰痛似折不可俯仰。

治療:劉氏“二步十法”推拿治療。經1次推拿,腰腿痛症狀減輕;經3次推拿後,疼痛大減,直腿抬高左60°、右80°。經10次(1個療程)推拿治療,腰已不痛,僅左小腿外側仍有輕度麻痛症狀。經過兩個療程手法治療,腰腿痛症狀及脊柱側彎基本消失,直腿抬高兩側均達90°,已能恢複正常工作。

(按語)手法治療本病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營衛氣血、經絡學說的基礎之上的。中醫學認為,人之生存,必須依賴於氣血,舉凡髒腑經絡,骨肉皮毛,都必須有氣血來溫煦濡養。經絡是人體氣血循行的路線,它的分布領域,內連髒腑,外達肌表,貫通而網絡整個機體,在人體來講,是無微不至的。所以《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雲:“經絡之相貫,如環之無端。”使氣血周流不息,維持陰陽平衡,內外相互協調,而皮毛、肌肉、筋骨、髒腑都能獲得營養,起到抗禦病邪,保衛健康的作用。如果某一經絡失常,氣血不和,則病變叢生。如《素問·血氣形誌篇》雲:“經絡不通,病生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說明營衛不和,經絡氣血滯而不宣,故病生麻木不仁,宜用按摩和藥酒宣通經絡,調和營衛,使氣血周流,其病可痊。

就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征候來看,筆者認為屬於腰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兩經氣血運行失調所致。而運用手法治療,使經絡氣血得以宣通,則骨正筋柔,其痛自止。正如《醫宗金鑒》所說:“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腫”,其患可愈。

又據本病乃椎間盤突出物壓迫脊髓神經根為其主要因素,隻行一推一拿之法,對本病之治尚恐有所不及,因而搖、抖等重手法,可以改變間盤的位置,加寬椎間隙,利用纖維環外層及後縱韌帶的張力,逼使突出的椎間盤還納。再通過扳、盤等手法,對分離粘連及受壓的神經根是有重要作用的。特別是側扳手法,筆者認為可使上下兩椎體相互旋轉、扭錯,可將突出物帶回原位或變小,是治其根本之法也。

二、李某,男,46歲,工人。

主訴:腰腿痛1年餘。

病史:腰腿痛時輕時重,近因勞動不慎扭傷,致腰痛加重,右腿放射痛,行走困難。經某醫院按摩、理療、服藥不見好轉。

查體:腰活動受限45°

10°10°5°,L4~5棘間及棘旁(右)壓痛(+),並向右下肢放射,右小腿外側皮膚感覺遲鈍,右趾背伸力減弱;直腿抬高左90°、右45°,右跟腱反射減弱。

X線檢查:脊柱腰段側彎,各椎體輕度唇樣增生。

CT掃描提示:L4~5、L5~S1間盤突出。

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

辨證:素有宿痰,又遭扭閃,致腰部經脈受挫,瘀血阻絡,經氣不宣,故腰痛似折。

治療:在麻醉下進行“三步八法”推拿治療,術後患者感覺良好,10日複查,腰腿痛症狀基本消失。囑戴腰圍保護1個月,同時服壯骨伸筋膠囊。1個月後恢複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