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法
國內方先之於1946年開展了腰突症的手術治療,1952年在《外科學報》上發表了《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附臨床病案報告47例》一文,此後國內對此症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提高,手術方法逐步在全國推廣普及。中醫界對腰突症的專門係統研究和治療,大致興於20世紀60年代,70~80年代是其繁榮時期,臨床報道較多,涉及的治療方法也多,並相繼開展了中醫治療腰突症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對腰突症的認識日趨成熟,治療效果逐漸提高,使一些患者免除了手術之苦,並已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的認可。絕大部分患者大都在手術之前先行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方手術,即使已手術者,也多倡導術後應用中醫藥療法消除殘餘症狀,縮短療程,促進康複。中醫對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①牽引療法;②推拿療法;③中藥療法;④針灸療法;⑤其他療法。其中以推拿療法、中藥療法及牽引療法為主體,其餘則多為輔助性治療。下麵對各種治療方法加以介紹,供臨床選用。
一、牽引療法
牽引療法是治療腰突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有簡便、安全、無痛苦、療效好等優點,各型腰突症患者均可應用。
(一)牽引療法的曆史
牽引治療腰腿痛萌於我國古代,與中醫的“導引”法有相似之處。唐代孫思邈有治療扭挫傷腰痛的導引法,即“正坐東,收手抱心,一人於前據攝其兩膝,一人後捧其頭,徐牽令偃臥,頭到地,三起三臥,二止便差。”元代危亦林首創懸吊過伸複位法治療脊柱骨折,清代錢秀昌應用攀索疊磚法治療腰腿痛。現代隨著人們對腰突症認識的提高,逐步將牽引應用於腰突症的治療。開始應用的是雙下肢皮膚牽引,該法牽引力量較小,作用於腰椎的力更小,有的甚至加重神經根的損傷。20世紀60年代初期徐承藩首先報道用骨盆牽引取得較好療效,以後相繼出現了斜坡牽引、門框牽引、自重倒懸牽引、重磅牽引、攜提式牽引等方法。20世紀70年代牽引療法應用較普遍,有人統計20世紀70年代國內治療22627例腰突症,約有1/3的患者采用了牽引法。同時,牽引用具也發生了變化,各種牽引裝置相繼問世,如電動自控牽引床,有省時、省力、省人的優越性。近十幾年來,由於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尤其是生物醫學工程和係統工程的引入,使牽引裝置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如解放軍309醫院設計的自控牽引按摩床,集牽引、按摩、捶打、整複、熱療於一體。
(二)牽引治療腰突症的機製
牽引治療腰突症的療效已得到醫學界的公認,國內報道治愈率在50%左右,有效率在90%以上,對牽引治療腰突症的機製大致有以下幾種學說。
1.突出物還納學說
牽引使椎間隙增寬,負壓形成,加上後縱韌帶緊張,迫使突出物還納。但髓核突出較大、纖維環破裂後嵌頓、或呈碎片狀突出、或突出物與神經根粘連較重者,牽引不能改變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有時甚至加劇症狀。這也說明牽引療法有一定的適應證。
2.變位鬆解學說
牽引使椎間隙增寬並糾正小關節紊亂,使椎間孔擴大,從而解除神經根的壓迫。或牽引使破裂的椎間盤組織疏散變形或遊走,神經根得到減壓。
3.解痙學說
其理論依據是,腰突症是由於機械因素、化學刺激、自身免疫反應等致的神經根無菌性炎症反應,後者可引起反射性肌痙攣(因痛致痙);而肌肉痙攣又可加重肌肉、神經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產物滯留,刺激神經末梢而加重疼痛(因痙增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牽引可使腰部軟組織鬆解,解除肌肉痙攣,消除體重對間盤的擠壓,使循環改善,有利於髓核內水分吸收、無菌性炎症消退及纖維環裂隙愈合,從而消除惡性循環。
4.色、酪氨酸學說
有人發現推拿牽引可引起血漿中色氨酸和酪氨酸含量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與療效有關。
(三)牽引的方法
1.骨盆牽引法
適用於早期和病情較輕的患者。對急性期患者也可應用,以配合臥床休息,緩解肌痙攣,減輕症狀,為下一步手法治療打好基礎。
患者仰臥於床上,在腰髂部捆一較寬的骨盆帶,在骨盆帶兩側相當於大粗隆水平處各係一尼龍繩,向下通過床尾滑車,係上牽引錘,每側牽引重量8~10kg,床尾抬高約15cm,以利用上身體重做對抗牽引。也可在L3~5之間的腰下部墊一個枕頭,使腰脊柱呈後伸位,不僅有利於突出物的還納,也有利於修複。牽引重量及牽引時間可根據患者自我感受而適當調節。白天除吃飯及大小便需起床外,可持續臥床牽引,有時患者也可於睡眠時輕重量(每側4kg左右)維持牽引。症狀減輕或消失後,要在腰圍保護下離床活動,並注意腰背肌練功。
2.俯臥短暫牽引法
患者俯臥於特製的牽引床上,胸部捆一厚布帶,兩側係繩固定於床頭。骨盆帶固定骨盆,其兩側係帶固定於可活動段的床麵上的兩個立柱上。助手在床尾搖動帶螺旋的搖把,緩慢延伸,逐步加大牽引距離,延伸至患者能耐受為止,在連續牽引的同時,術者可於患者腰部行揉、推、點、按手法以放鬆肌肉。牽引至最大限度時,術者可於腰部施震顫手法,上下快速震顫5~8次。術者用雙手拇指重疊按壓病變節段椎間隙(正對突出部位),即查體時深壓痛並向下肢放射的部位,若按壓此部位時仍有疼痛及放射痛,則令助手繼續旋轉搖把,增加牽引力,同時術者用力下按至放射痛消失為止,維持按壓2~3分鍾後,令助手鬆解上下牽引帶(勿用倒旋搖把方法鬆解),然後術者放鬆按壓。最後,術者於腰背部行彈撥、、揉、推等手法,結束治療。
術畢患者原位靜臥半小時,然後護理人員協助由俯臥位改為仰臥位(腰部墊薄枕),此過程勿坐起,腰椎勿扭轉,再臥半小時。然後,給予腰圍固定,回病房繼續仰臥位(腰部墊軟薄枕)臥床休息。術後絕對臥床休息3日,再戴腰圍下床活動。若仍有疼痛,可於1周後重複做1次。
二、推拿療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普遍開展了腰突症的推拿治療,並對推拿治療腰突症的機製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使推拿的療效不斷提高。各地具體操作手法大同小異,基本手法多以傳統的按揉、推、搖抖、扳動等為主。各地報道臨床療效較肯定,有效率多在90%以上,臨床治愈率在50%以上。但約有10%左右的患者推拿無效,或加重症狀,甚至出現部分肢體癱瘓和二便功能障礙。影響臨床療效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手法的質量、熟練程度;二是適應證的選擇。《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但傷有輕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以迅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
(一)手法的作用機製
(1)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加強局部氣血循環,促使受損傷的神經根恢複正常功能。
(2)降低間盤內壓,增加間盤外壓力,促使髓核還納,為纖維環的修複創造有利條件,或擠破突出之髓核,減緩其張力。
(3)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關係,鬆解粘連,解除或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
(4)糾正脊柱結構力學平衡的紊亂,恢複脊柱力學的內外平衡狀態,緩解或消除神經根刺激反應。
突出間盤組織能否還納問題,一直是醫學界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突出”不能還納,有人認為可以還納。周誌祥等(1993)對比了21例手法治療前後CT檢查結果,認為手法可以部分或完全還納突出的間盤組織,且複位程度的好壞與臨床治療效果呈正相關。不管是否能還納,手法治療本病的療效是肯定的。其確切機製尚有待於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