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腰椎管狹窄症(2 / 3)

病情遷延日久,久病入絡,督脈失調,出現腎虛血瘀之病理變化,可影響二便功能。

(二)損傷

腰部的各種急慢性損傷,可傷及腰部經脈,局部出現氣血瘀滯的病理狀態。尤其是急性損傷,椎管內外軟組織的損傷出血,或發生機化粘連,均可在原有狹窄的解剖基礎上,進一步使椎管容積減少,從而出現椎管狹窄的症狀。因此,腰部的各種急慢性損傷既是本病的原發因素,也是本病重要的誘發因素。

(三)風寒濕邪外侵

《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素問·調經論篇》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素問·痹論篇》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風痹之類,逢寒則蟲(《太素》作“急”。急,謂拘急),逢熱則縱。”以上說明風寒濕邪乘虛侵犯腰背經絡,導致氣血瘀滯,營衛不得宣通,故有不通則痛的諸種症狀,並扼要地概括了本病的症狀特點。可見,風寒濕之邪外侵是引起本病的又一重要外因。

第二節 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要點

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要點如下。

(1)多發生於中老年男性。

(2)慢性持續性下腰痛,有的放射到下肢,疼痛在直立、行走時加重,臥床休息後減輕或緩解,咳嗽或打噴嚏症狀不加重。症狀可以是單側或雙側,也可左右交替出現。

(3)間歇性跛行是本病的特點。站立或行走時,腰腿麻木,疼痛無力,逐漸加重,以至不能繼續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後上述症狀消失,但繼續行走則上述症狀重複出現。

(4)可有相應神經節段的肌力及感覺減退。

(5)可有跟腱反射改變,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陰性。

(6)腰過伸試驗多為陽性。

(7)腰部深壓痛可有可無,可有腰肌痙攣。腰部前屈及側彎活動多正常。

(8)嚴重者可有二便障礙,鞍區麻木。

(9)腰椎平片可有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脊椎滑脫及小關節肥大等改變。CT及MRI可顯示狹窄部位椎管的形態及病因。脊髓造影也有助於確立診斷和提供病變的範圍。

第三節 腰椎管狹窄症的鑒別診斷

腰椎管狹窄症需與以下疾病鑒別診斷。

一、腰椎間盤突出症

多見於青壯年,起病較急,有反複發作、時輕時重的特點。腰痛並向下肢放射,腹壓增加時症狀加重。脊柱多有明顯側彎,生理前突變小或消失,腰部活動受限明顯,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相應棘突旁多有深壓痛並向下肢放射。而椎管狹窄症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較緩慢,可有急性發作。多有持續性下腰痛和腿痛,腹壓增加時下肢疼痛不明顯,有間歇性跛行。腰部活動不受限。隻是後伸試驗陽性,脊柱無明顯側彎,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陰性。症狀與體征分離是本病的一大特點。若二者同時存在時多忽視椎管狹窄,應做CT或MRI及造影以明確診斷。

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二者相同的是都有“間歇性跛行”,但脈管炎患者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椎管狹窄症者則搏動良好。

第四節 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方法

現代醫學對本病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大多數人主張行全椎板切除減壓術,但也有人反對,因為術後患者多遺留慢性腰痛,術後脊柱的穩定性降低並易出現神經根粘連等並發症。因此人們仍在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學雖無此病名,但曆代中醫學者對腰腿痛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近十幾年來各地骨傷科工作者在辨病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辨證施治,運用中藥、推拿、針灸等方法,已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這也是國內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

一、中藥療法

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腎虛為本,外感風寒濕邪及外傷為標。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急性期以標實為主,治以祛邪為主,兼以補腎。緩解期以本虛為主,治以補腎為主,兼以活血通絡。臨床上常將本病分為以下四型:①風寒濕型,②外傷血瘀型,③腎陽虛型,④腎陰虛型。

(一)湯劑

1.風寒濕型

(症狀)平素有慢性下腰痛,不能遠行,陰雨天症狀加劇,腰部冷痛,轉側不利,雖臥床亦不能減輕,酸脹重著,拘急不舒,得溫則症狀減輕,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風邪偏重者,腰腿酸痛,以酸為主,下肢麻木,苔薄白,脈浮緩。寒邪偏重者,腰腿痛以疼痛為主,遇寒則增,得熱則緩,脈沉細,苔白舌淡。濕邪偏重者,腰背痛且有沉重麻木感,陰天更甚,神情疲憊,腰溶溶如坐水中,脈象多濡緩。

(治法)祛邪通絡,佐以養血益腎。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30g,麻黃10g,桂枝12g,秦艽20g,當歸20g,沒藥15g,牛膝15g,三七3g(衝),骨碎補30g,桑寄生20g,熟地20g,杜仲10g,蜈蚣2條,甘草6g,五加皮15g。水煎服,日1劑。

(加減)偏於風勝者,加烏梢蛇、防風、威靈仙;偏於寒勝者,加製川烏、幹薑、細辛;偏於濕勝者,加澤瀉、木瓜、防己、薏米;若風寒濕邪鬱久化熱者,去麻黃、桂枝、杜仲,熟地易生地,加澤瀉、丹皮、薟草、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