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腰骶部疾病(二)(2 / 3)

二、診斷要點

(1)腰臀部尤其是臀部刺痛、酸痛或撕裂樣疼痛。

(2)急性期疼痛劇烈,彎腰起坐均感困難。

(3)臀部髂脊下4~5cm和距後正中線外13~14cm範圍內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常可觸摸到索條狀物或小結節,深壓時可有下肢的疼痛和酸脹感。

(4)下肢無感覺、運動障礙,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腱反射無異常改變。

(5)X線片腰椎及骨盆平片無異常改變。

三、鑒別診斷

應注意與腰突症、腰椎管狹窄症、腰椎小關節紊亂症、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梨狀肌綜合征及髂骨腫瘤等相區別。

四、治療方法

(一)推拿療法

推拿對本病有顯著療效。患者俯臥位,術者立於患側,用掌根部於痛點按揉3~5分鍾後,拿捏臀部條索狀物。然後用雙拇指順臀中肌纖維方向,向下推壓3~5分鍾,並彈撥之。繼而點揉腰臀部痛點及承扶、委中穴,最後在患側腰及下肢後側施行法,結束治療。日1次,一般1~3次即愈。

(二)中藥療法

(1)急性期主要病理變化是氣血瘀滯,治以活血理氣、通絡止痛,方用複元活血湯加減。

柴胡10g,當歸15g,穿山甲10g,全蟲10g,桃仁15g,紅花10g,大黃15g,蘇木15g,土元10g,牛膝10g,元胡15g,沒藥6g,甘草10g,骨碎補20g。水煎服,日1劑。

(2)慢性期疼痛較輕,伴腰膝痿軟,臀腿麻木等症,主要病機為肝腎虧虛,瘀血阻滯,筋骨失養。治以補益肝腎,活血舒筋,方用六味地黃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熟地20g,當歸12g,川芎10g,白芍20g,沒藥6g,桃仁10g,茯苓15g,澤瀉10g,丹皮10g,續斷20g,五加皮10g,全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兼有風寒濕邪者,以獨活寄生湯加減。

(三)其他療法

可用0.5%普魯卡因10ml加潑尼鬆龍25mg,於痛點封閉。每周1次,一般注射3次即可。

對於以上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症狀較重者,可行手術治療。將臀上皮神經遊離鬆解,或將患側臀上皮神經切斷或切除其分支。

第六節 梨狀肌綜合征

由於梨狀肌病變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而引起臀腿疼痛者,稱為梨狀肌綜合征,或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1928年,Yoeman報道坐骨神經痛可能與梨狀肌有關;1937年Freibrg曾作梨狀肌切斷術治療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經痛,12例中10例有效。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醫務工作者開展了以手法為主的中醫療法,總有效率達98.7%,對其發病機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梨狀肌起於S2~4前麵骶前孔外側,有一部分起自骶髂關節的關節束前方及骶棘韌帶和骶結節韌帶,向外走行穿出坐骨大孔後止於大粗隆的上部內側麵。其體表投影是:由髂後上棘與尾骨尖做一連線,在連線上距髂後上棘約2cm處做一標點,此點與股骨大轉子的連線。梨狀肌的功能在髖關節伸直時有外旋髖的作用,在髖關節屈曲時有外展髖的作用,它受骶叢神經的支配。梨狀肌穿過坐骨大孔把進出該孔的血管神經分為兩部分:梨狀肌上孔,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臀上神經、臀上動脈及臀上靜脈;梨狀肌下孔,由外向內大致為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靜脈、陰部內動脈、靜脈及陰部神經。

據統計,在坐骨神經與梨狀肌的位置關係中,以一總幹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者占66.3%;在盆內分支,脛神經出梨狀肌下孔、腓總神經穿梨狀肌者占27.3%;其他類型占6.4%。可見,梨狀肌損傷出血腫脹及其他改變,最易影響坐骨神經,其次可累及臀上下神經、股後皮神經及陰部神經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以上是梨狀肌綜合征的解剖基礎。

一、病因病機

髖部突然扭閃,久站久蹲及感受風寒等都可使梨狀肌受損。損傷後,發生充血、水腫、痙攣、肥大、增生甚至攣縮,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而出現臀腿痛。有人報道當骶髖關節和髖關節有病變或骨盆底橫膈肌病變時,可累及梨狀肌。還有人報道在髖關節炎及人工髖關節手術後也可導致梨狀肌綜合征。

梨狀肌下孔受壓機會較多,故可累及臀下神經及陰部神經,出現臀肌萎縮及會陰部不適等相應症狀。

二、診斷要點

(1)有肩負重物或久蹲、久站、下肢扭閃等外傷史,或夜間受涼史。

(2)臀部疼痛、酸脹、發沉,多伴有下肢放射痛,偶有小腿外側麻木。

(3)重者臀部有“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雙下肢屈曲、大小便或咳嗽時覺下肢串痛。

(4)自覺患肢變短,走路跛行,或間歇性跛行。

(5)腰臀部疼痛向小腹部及小腿後側擴散,會陰部不適或陰囊、睾丸抽痛,陽事不舉。

(6)梨狀肌部位可觸及鈍厚的條索狀物,且有明顯壓痛。或見臀肌萎縮。

(7)直腿抬高60°以前受限,疼痛明顯,超過60°疼痛反而減輕。

(8)梨狀肌張力試驗陽性:即患者平臥位,內收、屈曲、內旋髖關節時疼痛加重,又稱Thiele試驗。

三、鑒別診斷

應注意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小關節紊亂症、臀上皮神經綜合征等相區別(參考本書有關章節)。

四、治療方法

(一)推拿療法

患者俯臥,肌肉放鬆。術者立於其患側,用拇指按壓梨狀肌肌腹,用分筋法沿與梨狀肌纖維垂直的方向來回撥動。注意:拇指不能隻在皮膚上揉擦,而是要用力深壓,使其力量透過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直接作用於梨狀肌。然後再順梨狀肌纖維走行方向施行捋順手法,最後按壓梨狀肌。目的是分離粘連,解除痙攣,促進血液循環,使梨狀肌恢複正常功能。

(二)中藥療法

1.急性期

臀部疼痛劇烈,行走困難,主要病機為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牛膝、沒藥、元胡、青皮、蘇木等。

2.慢性期

病久體虧,氣血不足,瘀血停積是其病機關鍵。此期疼痛較緩和,可有臀肌萎縮、患肢麻木、乏力等症狀。治宜補養氣血,佐以活血舒筋。可選用養血壯筋湯、當歸雞血藤湯或補陽還五湯化裁。

3.外用藥

寬筋湯熱熨局部。

(三)針灸療法

1.體針

取患側阿是穴、環跳、承扶、陽陵泉、足三裏、殷門、八等穴,急性期用瀉法,慢性期平補平瀉。可於阿是穴拔火罐。

2.水針

用0.5%普魯卡因15ml(或0.5%利多卡因15ml)加潑尼鬆龍25mg,用7號腰穿針緩慢刺入梨狀肌部位,按梨狀肌走行方向浸潤注射,5~7日1次,3次為一療程。注意勿注入血管及坐骨神經。

(四)手術療法

經以上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症狀較重者,可手術治療。鬆解梨狀肌與坐骨神經及其周圍組織的粘連,並於大轉子止點處切斷梨狀肌。術中注意保護梨狀肌上下孔的血管神經束,術後宜早期下床活動。

第七節 骶髂關節紊亂症

骶髂關節紊亂症是指由於外力的作用使骶髂關節的正常解剖關係發生微小變化,並有疼痛和功能障礙者。

人們對本病的認識較晚。國外GoldWaitosgood於1905年首先提出,骶髂關節外傷可引起下腰及坐骨神經痛症狀。但由於本病X線檢查一般無明顯改變,因此,長期被人們忽視,以致造成失治、誤治及某些繼發病變如致密性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結核及骶髂關節鬆動症等。

國內20世紀60年代初期,《正骨經驗彙萃》首次提出了骶髂關節半脫位的複位方法,1964年葉衍慶教授對魏指新教授治療骶髂關節半脫位的手法做了詳細介紹,從此引起了人們對本病的重視,並相繼出現了不少臨床報道文章。1985年該病以“骶髂關節錯縫”為病名載入建國以來第1部大型中醫骨傷科臨床專著《中醫骨傷科學》,書中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診斷和治療做了詳細的論述。

該病的客觀存在已得到國內中醫骨傷界的認可,但對本病的發病機製、診斷、治療及預後等方麵各家認識尚有分歧,目前對本病的認識尚停留在臨床觀察方麵,缺乏基礎研究。因此需要骨傷界同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使本病的診斷、治療趨於標準、統一和規範。

關於本病的命名,目前主要有兩種,一是“骶髂關節半脫位”,二是“骶髂關節錯縫”。我們認為,“半脫位”一詞不適用於本病,半脫位一般X線片都能顯示,而本病是骶髂關節的微小錯動,或上下,或前後,或旋轉,在普通X線片上往往不能顯示,也即本病尚未達到半脫位的程度。“錯縫”一詞,首見於《醫宗金鑒》“因跌仆閃失,以致骨縫開錯。”近人將本病歸入“骨錯縫”範疇,比較恰當地反映了本病的病變程度和病變實質,較前者更符合臨床。但骶髂關節屬於滑膜關節,在錯縫時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滑膜,可出現滑膜嵌頓現象,從而出現滑膜刺激症狀,類似於頸椎及腰椎等小關節紊亂症的病理改變,故將本病稱為“骶髂關節紊亂症”似乎更能全麵反映本病的實質,也有利於病名的規範和統一,此外也有利於國際間的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