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腰骶部疾病(二)(3 / 3)

骶髂關節紊亂症是引起腰骶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較常見,以青壯年女性為多見,樊春洲教授認為本病的發病年齡為18~50歲之間。有人報道多發於兒童(1~3歲),還有人說多發於成人(23~56歲),賴洪華認為本病可發生於1歲以上的任何年齡,但55歲以下較常見。從目前臨床報道來看,大都病例數較少,很難反映具體的發病年齡,根據骶髂關節的解剖特點結合發病機製及臨床特點,現在隻能對發病年齡做一模糊的描述,即多發於青壯年,女多於男(由於女性的生理特點所致)。長期站立工作(如售貨員)及體力勞動者多發,治療效果與病程長短有關,病程長者療效不佳。

骶髂關節由骶、髂兩骨的耳狀關節麵構成,有完整的關節結構,屬滑膜關節,兩關節麵凹凸不平,互相齧合,關節囊較緊張,並有堅強的韌帶(如骶髂前後韌帶、髂腰韌帶、骶結節韌帶及骶棘韌帶等)進一步加強其穩定性,故運動範圍極小。脊柱所承受的重力經過兩側骶髂關節到達下肢,日常活動中足底及坐骨結節受到的反衝力也需經骶髂關節上傳,骶髂關節是人體應力較集中的部位,此為本病的解剖基礎。

一、病因病機

(一)現代醫學的認識

1.急性損傷

(1)突然滑倒單側臀部著地時,上身重力下傳與沿坐骨結節上傳的反衝力交彙於骶髂關節上,使髂骨向上向內或向後旋轉移位。

(2)高處突然墜地等動作,單腿著地時根據落地時身體向前後的傾斜程度而使髂骨產生過度的前後旋轉,導致骶髂關節向上旋前或向上旋後錯位。

(3)嚴重外傷骨盆環遭到破壞或手術切取髂脊損傷堅強的髂腰韌帶,再遇輕微的外力,都可導致骶髂關節失穩而發生錯位。

2.慢性勞損

長期從事站立位工作(如售貨員、搬運工人肩扛重物等)者,骶髂關節產生積累性損傷,關節周圍的韌帶、關節囊及肌肉勞損鬆弛,關節的穩定性降低,再遇輕微外力即可導致骶髂關節錯位。

3.孕產婦內分泌變化

婦女從妊娠到分娩後早期,其卵巢內分泌發生變化,骶髂關節韌帶鬆弛,加上產前胎兒重力作用,產傷及產後早期下地或扭挫等誘因的綜合作用,從而出現骶髂關節錯位。

骶髂關節由L4~S1及腰骶幹供應,關節錯位後可刺激或壓迫敏感的關節滑膜及神經根,從而出現腰骶部疼痛,或伴有臀部上外側、腹股溝部及下肢後側等部位的疼痛或麻木等症狀。

骶髂關節紊亂症多為單側發病,雙側發病者極少,據髂後上棘的移位方向判斷,本病可分為向上旋後型及向上旋前型兩型,向下錯縫者罕見。

(二)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急性損傷者,局部經絡受傷,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故有腰骶部劇烈疼痛。慢性勞損,積勞成疾,“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筋骨受損,日久累及肝腎,肝主筋、腎主骨,肝腎精血不足,筋骨失養,則韌帶鬆弛無力;產後血虛,血不榮筋,則筋不束骨,此為本病的病理基礎。外力作用於骶髂關節則可使其“骨縫開錯”,傷及氣血,出現“為腫為病”的病理狀態。總之,“內因是變化的基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但突然而強烈的外力也可單獨致病。

二、診斷要點

(1)外傷史及孕產史。

(2)急性期出現腰骶部劇烈疼痛,患肢不能負重行走,彎腰、翻身、仰臥、咳嗽或打噴嚏疼痛加劇,腰部一側側屈、後伸明顯受限。陳傷者,疼痛程度次之。

(3)自覺患肢短縮,常取健臀著座,手扶患髖的斜坐位。

(4)髂後上棘處凹陷或隆起,急性期患側骶髂關節處腫脹明顯。

(5)兩側骶髂關節不對稱或雙下肢不等長。

(6)髂後上棘內下角處明顯壓痛、叩擊痛。

(7)“4”字試驗陽性,患肢過伸試驗陽性。

(8)X線片可見兩側關節間隙不對稱,多數無明顯變化,陳舊性損傷可見骶髂關節上下邊緣骨質增生或密度增高。

三、鑒別診斷

(一)小兒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

患肢短縮或增長,跛行,髖關節屈伸受限,腹股溝韌帶中點處壓痛。

(二)致密性骶髂關節炎

多有勞損史,病程較長,關節疼痛由輕到重,逐漸發生,休息後減輕,勞累後加重,X線片示髂骨關節側骨質密度增高。

(三)骶髂關節結核

無外傷史或僅有輕微外傷史即出現局部疼痛,伴有低熱、盜汗、乏力,紅細胞沉降率增快,X線片示骨質密度降低。

(四)其他

與臀上皮神經綜合征、梨狀肌綜合征的鑒別可參考本章有關內容。

四、治療方法

手法複位是本病首選的有效方法,複位後可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或針灸治療。

(一)推拿療法

1.向上旋後型的推拿療法

本型臨床最多見。患者俯臥於床上,術者立於患側(以右側為例),患者雙手抓住床頭,腹部墊一10cm高軟墊。助手立於床尾,雙手握持患肢踝部並將患肢輕度外展,術者雙手掌根部重疊按壓住骶髂關節,在助手用力向下牽引的同時,術者雙手用力向前、向下、向外推壓髂骨一側。多可聞及響聲或手下有移動感,表示複位成功。

2.向下旋前型的推拿療法

患者仰臥於床上,雙下肢伸直,腰骶部可放一薄枕。助手立於床頭,用雙手把住患者兩腋部。術者立於患側足端,雙手握住患側踝部,與助手對抗牽引並輕微抖動下肢,若聽到或覺到彈響聲(感),表示複位成功。若不成功,則術者改用以下手法:立於患側,左手放於患肢膝部,右手握其踝部,用力屈膝屈髖,使髂骨關節麵沿骶骨關節麵滑動,將髂骨向後旋轉,到最大限度時,突然用力下壓使髖關節極度屈曲並旋內,此時可聽到輕微的關節複位聲響,然後緩慢將患肢伸直放平。

複位後臥床休息3~5日,避免患肢負重。陳傷者休息3周,盡量減少髖關節活動及腰部屈伸。

(二)中藥療法

1.氣血瘀滯型

(症狀)下腰及一側骶髂關節部劇烈疼痛,用力咳嗽及打噴嚏則症狀加重,髂後上棘處腫脹及壓痛明顯,舌質暗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活血行氣,消腫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桃仁10g,川芎10g,紅花10g,沒藥6g,當歸15g,五靈脂6g,香附6g,牛膝15g,地龍10g,續斷10g,蘇木15g,大黃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2.肝腎虧虛型

(症狀)腰骶部疼痛,持續性酸痛,勞累後加重,行走不便,下肢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治法)補肝腎,壯腰膝,佐以活血舒筋。

(方藥)補腎活血湯加味。

熟地30g,補骨脂10g,菟絲子10g,杜仲10g,枸杞子15g,當歸15g,山茱萸10g,肉蓯蓉10g,沒藥6g,獨活10g,續斷30g,木香10g,紅花10g,陳皮10g,五加皮10g。水煎服,日1劑。

3.氣虛血瘀型

(症狀)腰骶部酸脹疼痛,患肢不能久行,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麵色萎黃,或肢體麻木。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或細澀。

(治法)補益氣血,活血舒筋。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味。

黃芪15g,熟地15g,當歸20g,赤芍10g,川芎6g,地龍10g,桃仁12g,紅花10g,牛膝6g,白術10g,茯苓15g,雞血藤30g,陳皮15g,木香6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三)眼針療法

1.取穴

腎區、心區、下焦區,並配合觀眼取穴,即在眼球區血管變化最明顯處取穴。

2.操作方法

用30號0.5寸毫針在眼眶緣處2mm處針刺,不可刺得太深(不達骨膜)。勿提插撚轉,嚴防局部出血,留針5~15分鍾,起針時緩緩出針,並急用棉球壓迫針孔片刻。